養蜂的成敗除了飼養管理技術外,病蟲害的防治也尤為關鍵。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蟲害有: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囊狀幼蟲病、孢子蟲病、白堊病、蜂螨以及巢蟲等等。蜜蜂病蟲害依據“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通過采取常年飼養強群、蜂具消毒、蜂場清潔衛生、及時用藥、加強檢疫等綜合措施防治。
一、美洲幼蟲腐臭病
(一)發病季節及危害:該病多發生于夏季高溫季節,主要危害蜜蜂幼蟲,導致幼蟲體腐爛,故又稱“爛子病”。由于該病發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勢削弱,生產能力下降(產蜜量下降20—80%),治療期較長,是養蜂生產中具有毀滅性的病害之一。
(二)病原:該病由幼蟲芽孢桿菌引起。該病菌營養體為單生桿狀或鏈狀;在胡蘿卜—酵母—瓊脂培養基上經24小時、37℃恒溫培養能夠正常生長,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屬兼性厭氧菌。由于該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對不良環境抵抗力很強,在幼蟲尸體內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經15分鐘芽孢即可殺死;在10%福爾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數小時。
(三)癥狀及診斷要點:患病蜂群中,封蓋子脾顏色變深,表面濕潤,油光,仔細觀察有針頭大的穿孔,蜂房蓋下陷。該病一般是2日齡幼蟲感染,4—5日齡時表現癥狀,封蓋后死亡。體色變化為:蒼白—淡黃—淺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蟲頭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爛后的幼蟲尸體具粘性,有魚腥臭味,挑起時可拉絲2—3寸,干枯后呈鱗片狀,緊貼巢房壁,較難清除。該病除典型病狀外,還可進行牛奶鑒別診斷:該病菌能使渾濁的牛奶凝固沉淀。
(四)預防和治療:1、預防。可通過在越冬包裝前對巢脾和蜂具徹底消毒;生產季節嚴格遵守衛生操作規程;不購買來路不明的飼料和蜂群;對發病蜂群隔離治療;用0.1%磺胺噻唑鈉或呋喃西林、適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預防噴喂。2、治療。可結合徹底換脾換箱、用磺胺噻唑鈉0.5-1克/公斤糖漿(50%)或四環素(土霉素)10-20萬國際地位/公斤糖漿(50%)噴脾,同時結合飼喂效果較好。中國蜜蜂研究所蜂藥廠生產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個療程用藥3-4次(4天一次),一般2個療程便可治愈。
二、歐洲幼蟲腐臭病
(一)發病季節及危害:該病多發于早春、晚秋低溫季節,主要危害蜜蜂幼蟲,可致蜜蜂幼蟲體腐爛。因該病發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蟲齡的幼蟲與空巢房間接的“插花子脾”,見子不見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產能力。
(二)病源:該病由蜂房鏈球菌、蜂房桿菌、蜂房芽孢桿菌、腐敗菌等綜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鏈球菌為主要致病菌。菌體呈梅花絡狀(披針形),因無鞭毛而不活動,也不形成芽孢(有時形成莢膜)。在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溫、4天的培養,能形成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的淡黃色菌落(珍珠狀),屬厭氧菌。對不良環境抵抗力較強,在室內干燥環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
(三)癥狀及診斷要點:患病幼蟲在3-4日齡時死亡,體色變化為蒼白-黃色-深褐色;蟲尸具酸臭味,有滲出夜,無黏性,不拉絲;背脊線明顯(體彎曲時為放射狀,體伸直時為窄條狀);尸體干枯后,縮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蟲、空巢房相間的“插花子脾”為最典型。診斷時以癥狀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鏡檢(堿性美藍染色),如有單個或成對、呈梅花絡狀球菌,即可確診。
(四)預防和治療:1、預防。可采取增強群勢(合并弱群、補助幼蟲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產卵王,因產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補飼(早春可補給蛋白質飼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療。以鏈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劑量同前。另有報道:用100萬國際單位腸桿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漿喂蜂,治療效果達100%。
三、囊狀幼蟲病
(一)發病季節及危害:該病屬毀滅性病害之一,傳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極強。西吉縣該病多發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該病發生的季節性明顯,與氣候、蜜源以及群勢關系密切。一般氣溫較高、蜜源好或貯蜜足、群勢強大時不易發病。該病具有反復性,每3—5年就有一次發病高峰期。危害對象以中華蜜蜂為主,西方蜜蜂很少見有蜂群染病。該病發生時,群內秩序混亂,蜂群無采集、護衛能力,群內見子不見蜂,工蜂很少護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時,常常全群覆沒,損失極大。
(二)病原:該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狀幼蟲病毒引起。該病毒為20面體,無囊膜,核酸單鏈,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側體、舌下腺及腦中。腦和咽側體受到危害時,致使內分泌紊亂,同時調節并產生毒素,進而抑制幼蟲的蛻皮過程。該病毒有嚴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組織中),離開活體后,在59℃的熱水中30分鐘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鐘可殺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陽光直射下存活4—6小時;冬季可潛伏于越冬蜂體、被污染的飼料、巢脾等各處。該病毒致病率極高,1只患病死亡的蟲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蟲患病。
(三)癥狀及診斷要點:患病蟲齡以1—2日齡幼蟲最易感染,潛伏期5—6天。死亡以封蓋前大幼蟲為主,蟲尸頭部上翹,黃白色,無臭、無味、無黏性,體內充滿乳白色液體,體軀分節明顯。在放大鏡下,可見氣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動。子脾呈暗灰色,封蓋下陷,有被工蜂咬開的小孔,內有尖頭勾狀幼蟲。如清理不及時,則體色變為褐色,頭部低垂接近巢房壁,體表失去彈性和光澤,逐漸變硬,用鑷子夾出時呈囊狀。到后期,蟲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變硬,繼而脫離巢房內壁,呈現“龍船狀”。到完全干枯后,蟲尸變成很脆的“鱗片”,可研為粉末。
(四)預防和治療:1、預防。(1)抗病選種。即從患有該病的蜂場中選出抗病力較強的蜂群做母群,移蟲育王、換王,經過幾代選育,可以使群體抗病力增強。(2)加強飼養管理。做到群勢密集,加強保溫,使蜂多于脾;斷子清巢,減少傳染源。(3)補喂蛋白質和多維素,增強蜜蜂機體體質。(4)堅持常年飼養強群,以增強抗病力。2、治療。以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如半枝蓮、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換等)為主,另外,如中國蜜蜂研究所生產的“抗病毒862”以及SM細菌核酸霉、病毒唑針劑等均有一定療效。尤以半枝蓮50克加多維素適量,配以病毒唑針劑治療效果較好(該劑量兌入1:1糖漿,喂蜂10足框)。
四、蜜蜂孢子蟲病
(一)發病季節及危害:該病多流行于春、夏季節,在越冬期較漫長的地區(如東北、西北)最為普遍,病情較嚴重。雖屬慢性傳染病,但可使蜜蜂壽命縮短,采集力下降,群勢削弱。入秋后,該病逐漸減少。
(二)病源:該病由蜜蜂微孢子蟲引起。孢子呈長橢圓形(大米粒狀),鏡下具強藍色折光,有兩層無結構的幾丁質外殼,無色。具有雙核和極絲,為單細胞原生動物,運動不規則,長4.6-5.5μМ,寬1.8-2.6μM。32小時可完成一個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該孢子對不良環境抵抗力很強,在蜜蜂尸體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個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個月(常溫下);在自來水(常溫)中存活113天;在25 ℃4%的福爾馬林溶液中1小時可殺死;在60℃蜂蜜中15分鐘、在58℃水中10分鐘、在高溫水蒸氣中1分鐘均可殺死。該病源最大的弱點就是對酸極為敏感。
(三)癥狀及診斷要點:發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無明顯癥狀;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現為呆滯與不安,體色暗淡,瘦小、虛弱,失去飛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驅咬,翅殘缺,頭、尾發黑,有時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節呈棕黃色,略透明,末端3節呈暗灰色。該病在陰雨、低溫后天氣重新轉晴時,癥狀更加明顯。除癥狀診斷外,還可以解剖病蜂(中腸):健康蜂中腸呈淺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彈性,環紋清晰,而患病蜂中腸呈白色,膨大,無彈性,環紋模糊。化驗室還可將病料制片,用蘇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區分檢出:真菌孢子呈紅色;脂肪球呈橙黃色;花粉粒呈藍黑色;孢子蟲孢子呈無色。
(四)預防和治療:預防主要通過蜂機具消毒(4%福爾馬林液)和加強飼養管理(如貯備優質越冬飼料等)以及預防性喂藥等。由于孢子蟲對酸敏感,因此,給蜂群飼喂酸性飼料也可達到預防的目的:1、檸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漿中,喂蜂10框。2、烏洛托品(利尿劑,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漿中,喂蜂10框。治療以煙曲霉素、巴龍霉素、滅滴靈(0.2-0.4%)、色黃素、“保蜂健”(中國蜜蜂研究所生產)等,均為有效。
五、蜜蜂白堊病
(一)發病季節及危害:該病多發生于夏、秋高溫、多雨季節(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蟲,雄蜂幼蟲最易感染。死亡幼蟲多為大幼蟲(6-8日齡)或封蓋幼蟲(8日齡以上)。發病時,群勢嚴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負擔重,出勤率極低,生產力明顯削弱。群內蜜蜂暴躁,愛蜇人,拖子于巢門附近。當巢內貯蜜含水量降低到19.5-21.5%時,白堊病則會停止發展。
(二)病源:該病由子囊菌綱的蜂囊菌引起,屬真菌病之一。該菌子實體為球菌形,內有許多子囊,每個子囊內又充滿著子囊孢子即繁殖體。子囊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萌發細長的菌絲。雌性菌絲為白色,產生藏卵器;雄性菌絲為黃色,產生藏精器。雌雄菌絲結合便會形成球形子囊果。該菌繁殖體生命力很強,在自然界干燥狀態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或在適溫30℃、PH7.0-7.2的 0.4%酵母浸出液中生長良好。
(三)癥狀及診斷技術:幼蟲死亡后,初呈蒼白色,逐漸變為灰色至黑色。蟲尸干枯后,呈一塊疏松的石灰質狀物,表面覆蓋有毛茸茸的白色菌絲。被工蜂拖出巢門的蟲尸,較干硬,可搓成粉末,無黏性,無任何氣味。診斷以癥狀較為普遍。若需確診,可通過:1、挑取少許蟲尸表層物,置于載玻片上,滴上蒸餾水,在低倍顯微鏡下,可見棉花纖維般的白色菌絲和含有橢圓形孢子的孢囊時,即可診之。2、將可疑物刮在紙上,置于培養皿內,放入恒溫箱,經過30℃、7-8天的培養,若在鏡下檢出孢子者即可確診為該病。
(四)預防和治療:預防措施除加強飼養管理外,還可進行換箱、換脾,并將從患病蜂群中換出來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燃燒硫磺)熏蒸4小時(3-5克/每10張脾)。2、換箱換脾后,及時用0.5%的簏香草酚糖漿飼喂蜂群。治療可用中國蜜蜂研究所生產的白堊凈、滅白堊1號以及0.1%灰黃霉素噴喂蜂群(10毫升/10框)。
六、蜂螨
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蟲,有大、小兩種。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為輸精突,不能刺傷蜂體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見到。在蜂群中能夠見到并且對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為雄性的。中蜂具有較強的抗螨行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縣城郊鄉蒲家大莊村一農戶所飼養的中蜂群中,發現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
(一)發生季節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蟲體液為食,因此主要發生在5—6月份(采集適齡蜂繁殖期間),8—9月份達到高峰期(越冬適齡蜂繁殖期間)。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發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體質差,采集力下降,壽命縮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殘缺,失去飛翔能力,爬出巢門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現“白頭蛹”,甚至有腐爛現象。這種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勢削弱嚴重,失去生產及生產能力。另外,大蜂螨還能傳播幼蟲腐臭病及孢子蟲病等,容易誘發并發癥。
(二)病原: 有瓦螨屬的雅氏大蜂螨和熱歷螨屬的小蜂螨兩種。雅氏大蜂螨(雌)體長1.03-1.05毫米,體寬1.47-1.75毫米,棕褐色,橫橢圓形。外有骨質化硬殼,4對足,一對可產1-3粒卵(最多7粒),一般產于蜜蜂幼蟲或蛹體上,也有產于巢房低的。發育成螨歷時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環節間,一般生活1-2個月(個別的隨蜜蜂越冬)。小蜂螨(雌)體長0.98-1.05毫米,寬0.54-0.59毫米,淺棕黃色,卵圓形。有骨質化外殼,4對足。一次可產卵1-5粒(大多3粒),一般產卵于工蜂幼蟲體上。從卵到成螨歷時僅4-4.5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較大蜂螨對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蓋工蜂房中,活動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體上(在蜂體上最多存活3天)。
(三)消長規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隨蜂群群勢的增長而增長,但因其繁殖速度較蜂王產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產卵力下降或停產(中華蜜蜂)時,螨害出現高峰期。可用中國蜜蜂研究所生產的強力巢房殺螨劑、殺螨1號以及“螨撲”(21天)、螨凈等集中力量根除之。還可以通過囚王等人為造成斷子期根治。
七、蠟螟(又稱巢蟲、錦蟲、蛀脾蟲等)
蠟螟主要危害中華蜜蜂,西方蜜蜂驅逐能力較強,同時均為活框飼養,基本不受其害。
(一)發生季節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節(氣溫10℃以下)外,均能在巢內活動、為害。巢蟲主要發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時,還毀壞蜜蜂卵、幼蟲和蛹。蜜蜂蛹受到損壞后,頭部變白,俗稱“白頭蛹”。受害蜂群表現暴躁不安,秩序紊亂,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殘缺),群勢削弱較明顯,嚴重時引起群體遷逃。
(二)病原:該病由蠟螟幼蟲引起。蠟螟有大、小兩種,對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蟲。大蠟螟卵粉紅色,短橢圓形,長0.3毫米,卵殼較厚、堅硬;小蠟螟卵乳白色或黃白色,短橢圓形,長0.25毫米,卵殼較薄軟,具有不規則網狀花紋。大蠟螟幼蟲1日齡時灰白色,2-4日時潛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齡后為灰色;小蠟螟幼蟲體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黃色,頭部棕色。大蠟螟蛹呈紡錘形,長12-14毫米,黃褐色,腹部末端有1對刺勾,背面有兩個排成一排的齒狀突起,復眼暗褐色,有明顯的頭蓋縫,第8腹節有生殖孔;小蠟螟蛹亦為紡錘形,長8-10毫米,黃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鋸,排列成環狀,復眼呈棕色。蠟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蠟螟平均每只可產卵1135—1352粒,小蠟螟平均每只可產卵658—700粒。白天少見,夜間活動頻繁,交尾也在夜間進行,卵通常產于箱內縫隙中、箱底或蠟渣中。小幼蟲一般生活在蠟屑中,以后上脾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縫處結繭化蛹,羽化為蠟螟后飛出蜂巢。
(三)防治措施:1、常年飼養強群,做到蜂脾相稱,合并弱群。2、經常性打掃巢內蠟屑,糊嚴箱縫。3、多造新脾,及時淘汰舊脾。4、白天縮小巢門,晚上安上鐵紗巢門,以防蠟螟飛入。5、白天提出被巢蟲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鑷子人工清清除。6、將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殺。7、將被害巢脾用10%鹽水侵灌1小時,用搖蜜機搖出,清水洗凈即可,這樣可徹底殺死巢蟲及卵。
八、蜜蜂蛹病
該病俗稱“死蛹病”,是危害我國養蜂生產的一種新的病毒性傳染病。1986年曾在我國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暴發流行患病蜂群常見子不見蜂,產量明顯下降,嚴重的造成蜂群死亡。
(一)發生季節及危害:該病在西方蜜蜂和中華蜜蜂蜂群中均可發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發病,四川2-4月發病,江浙一帶3-4月發病,西北地區4-8月均有發生。各地區發病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有個別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時外界蜜粉源豐富,群勢較強,輔以更換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嚴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顯減少,生產力下降嚴重,若發病率高達30-50%時,蜂群完全失去生產能力,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導致全群死亡,損失相當嚴重。該病主要通過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傳染。發病與以下相關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1、與溫度的關系。該病發生的適宜溫度為10-21℃,早春寒潮過后極易發生。
2、與蜜源和飼料的關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內有足夠的優質飼料時,蜂群群勢較強,不易發生蛹病;當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質飼料飼喂蜂群,由于蜜蜂處于饑餓狀態,營養不良,因此這時若遇陰雨、寒潮天氣,極易發生蜂蛹病。
3、與蜂種及蜂王年齡的關系。西方蜜蜂(意蜂)發生較普遍,受害亦嚴重;卡尼阿蘭蜂和東北黑蜂發病較輕;中蜂群個別發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輕蜂王群發病較少、較輕。
(二)病源:該病由Ф20μm的球形顆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 Pupa Virus)引起。該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頭部、中腸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無囊膜,對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
(三)癥狀及診斷技術:該病典型癥狀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狀,也有的呈濕潤狀,病毒在大幼蟲階段侵入,發病幼蟲失去自然光澤和其飽滿度,體色呈灰白色,逐漸變為淺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體無臭味,無黏性,多數巢房被工蜂咬破,頭部露出,呈“白頭蛹”狀。巢門口常見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發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蓋子脾)檢查時,可見子脾不平整,有巢房蓋開啟的死蜂蛹或出現插花子脾現象,即可初步診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極少數病蛹發育為成年蜂,但這些幼蜂由于體質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內;個別勉強出房的,因發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動疲軟,出勤率和采集力明顯下降,分泌王漿和哺育幼蟲能力降低,對蜂蜜和王漿產量影響很大,病情嚴重群出現蜂王自然交替或飛逃。
由于該病癥狀與蜂螨、巢蟲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狀幼蟲病、美洲幼蟲病病狀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過鑒別診斷加以區別: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現幼蜂翅膀殘缺或蜂蛹死亡,這種情況可以在蜂體及巢房內的蜂蛹和幼蟲體上檢查到較多數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蟲危害的蜂群,一般多為弱群,常出現成片的封蓋巢房被工蜂咬開,死蜂蛹頭部外露,呈“白頭蛹“狀,但拉出死蛹后可見到巢蟲;囊幼病多出現在大幼蟲期,死亡幼蟲呈典型囊狀袋,頭部上翹,而蜂蛹病沒有這個癥狀;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癥狀是吻伸出,而蜂蛹病無此癥狀。
(四)預防和治療:1、選育抗病品種,更換蜂王。在生產實踐中,可選擇無病蜂群作為種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換病群蜂王,增強蜂群的抵抗力。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群內蜂脾相稱或蜂多于脾,加強保溫,保持蜜粉充足,輔以適當的維生素、食鹽等;注意衛生操作,杜絕傳染源,對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時清掃,集中燒毀,以消滅傳染源;不要將患病蜂群的子脾調入健康群,避免人為傳染。3、每年秋末冬初,蜂場要對換下來的蜂箱、蜂具等用噴燈火焰灼燒消毒,對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劑浸泡消毒。4、藥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國蜜蜂研究所生產的“蛹泰康”(主要成分為廣譜抗病毒藥物酞丁胺)進行噴喂防治,每包藥加水500毫升,每脾噴喂10-20毫升藥液,每周2次,連續3周為一個療程,可治愈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