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蜂生產_養蜂方式_常用蜂箱介紹和尺寸_蜜蜂養殖技術大全_蜂蜜、蜂王漿、蜂膠、蜂花粉、蜂蠟生產技術介紹
中國的養蜂生產自50年代以來,在經營體制上經歷過多次深刻的變革,蜜蜂的飼養管理、良種選育與推廣及疾病防治總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有為地推動了整個蜂業的發展。
一、生產特點
㈠ 經營管理體制的變革
養蜂生產是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其經營管理體制隨著整個農業管理體制的變化而變化。1955年以前,作為養蜂生產資料的蜂群,除國營蜂場歸國家所有外,一般都為私有。1956年全國實現農業合作化后,蜂場經營體制主要為國營和集體兩種。國營蜂場一般實行獨立核算, 其規模為300-1000 群蜜蜂,養蜂員屬農業工人,按月領取國家工資。1958年以后,農村實行政社合一,其管理體制分為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集體蜂場也相應地分為三級。公社級蜂場一般有蜂幾百群至千群。大隊級蜂場,一般有100-300群蜂。生產隊級蜂場一般有百余群左右,集體蜂場養蜂員的報酬直接由生產隊決定,實行工資制或工分制。國營蜂場與公社級的集體蜂場,規模較大,人員較多,都是獨立的生產單位,有健全的領導班子和財務、物資管理制度,放蜂場地、運輸工具和蜂產品的銷售等均有專職人員負責。
1978年以后,養蜂生產的經營管理體制起了很大變化,國營和集體蜂場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蜂群承包到人或戶。原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已不存在,這兩級集體蜂場的蜂群和有關養蜂設備作價變賣或租賃給養蜂者;國營蜂場和鄉(鎮)級(相當于原公社級)蜂場已極少,大多數也將蜂群及有關財產變賣或租賃給個人。所以,中國現在的蜂場體制分為國營、集體和個體三種,以個體蜂場為最多。國營和集體蜂場在經營管理上已不像過去那樣單純搞生產,同時也加工和經銷蜂產品。對養蜂生產和經營管理大體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統一管理,明確任務,責任到人(或生產組),超產部分生產者按比例提成,完不成任務者按規定扣除部分工資;另一種是將蜂群承包到人,簽訂合同,規定承包年限及每年按蜂群數上交給蜂場多少款額,其余一切由承包者自理。個體蜂場的規模一般40-60群蜂,少數蜂場達到百群以上。個體蜂場由于規模小,特別在轉地飼養的情況下困難較多,因此大多數都組成為較為松散的“聯合體”。這種聯合體以養蜂專業戶為基礎。少則幾戶,多則十余戶。其主要作用是統一調查蜜源、落實場地、聯系運輸工具和產品銷售等。這些工作由聯合體推舉代表執行和完成。有關費用開支由聯合體成員共同分組。
㈡ 養蜂生產方式
養蜂生產方式有定地飼養和轉地飼養兩種。
⒈定地飼養 這種方式,終年把蜂群飼養在一個地方。要求在方圓4-5km范圍內,全年至少有一二種比較穩定的主要蜜源,能夠牛產商品蜂蜜;有經常不斷的輔助蜜源和粉源,能繁殖蜂群和生產蜂王漿;有潔凈的水源,而無農藥為害,能保證蜂群正常生活和生產。定地飼養可節省運費開支,有利于控制蜜蜂疾病的傳播,便于培養和保持強群,容易做到增產增收。無論專業養蜂,或者副業、業余養蜂,都宜采用。但是,就蜜源條件而言,符合上述要求的地方并不很多,所以全國只有極少數飼養西方蜜蜂的蜂場采取定地飼養。中蜂主要分布在山區,基本上都是定地飼養。
⒉轉地飼養 這是一種流動飼養蜂群的方式,能克服當地蜜源資源的不足,充分利用外地蜜源條件,發揮蜂群生產潛力,提高產品的產量。在中國,轉地飼養始于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盛行于全國。轉運蜂群的路程,近則幾十公里,遠則千公里以上。實踐證明,轉地飼養要取得好的效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⑴合理地選擇放蜂路線 轉地放蜂的距離,盡可能避長取短,節省運費開支;力求利用本地的主要蜜源,做到增產增收。
⑵認真落實放蜂場地 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當地蜜源植物種類、面積、長勢、開花時間和花期中的氣候特點、歷年泌蜜情況,以及當地放養蜂群的密度,然后決定是否利用和落實擺放蜂群的地點。
⑶保證蜂群運輸安全 蜂群在運輸途中的安全,受溫度、濕度、光線、震動、飼料、通風狀況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以飼料質量和通風條件為關鍵。尤其在夏季,氣溫高、蜂群壯,長途轉地最容易悶死蜂群。中國養蜂者創造了開巢門運蜂法,很好地解決了炎熱季節用火車長途運蜂的安全問題。具體做法是:裝好車,待蜂稍安靜時,一邊向巢門噴水,一邊大開巢門,并用浸透水的紗布或脫脂棉條擋住巢門的下部,上面留出一條縫供蜜蜂出入;運輸途中不斷往巢門噴水,尤其在停車和下午幼蜂試飛的時間要勤噴,以抑制蜜蜂飛出;到達終點之前,將巢門關上,為卸車做準備。開巢門運蜂雖然會飛走一部分老蜂,但能保證整 個蜂群的安全,蜂王照常產卵,蜂兒正常發育,飼料消耗顯著降低。
80年代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實行長途轉地的蜂場逐漸減少、短途轉地或者定地與短途轉地飼養相結合的蜂場越來越多。針對當前轉地養蜂的形勢,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主持研制了幾種型號的養蜂專用車,這些專用車具有舒適的雙排四門六座的駕駛室、通風良好的車廂、隨車水箱和噴水設備等。
二、常用蜂箱
中國飼養西方蜜蜂的蜂箱,有標準蜂箱、定地轉地兩用蜂箱、橫臥式蜂箱和12框方形蜂箱。飼養中蜂的蜂箱則有從化式、沅陵式、中一式、中籠式、高窄式等多種,80年代初,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主持下,研制出一種統一的蜂箱,定名為中華蜜蜂10框蜂箱。該蜂箱已經國家標準局批準,標準號為GB3607-83,于1983-04-07發布,84-01-01實施。
⒈標準蜂箱
又名朗氏蜂箱(Langstroh hive),是一種巢箱與繼箱內均可放置10個巢脾的重迭型蜂箱,當擴大蜂巢時,可酌情迭加一個至數個繼箱。標準蜂箱由巢箱、繼箱、箱蓋、副蓋、箱底、巢門擋、巢框、隔板等部件組成。
巢箱內圍尺寸長465mm,寬380mm,高245mm。在前后壁上口內側各開一個“L”形的框受,框受槽口邊釘上高出5mm的鐵引條,以擱置巢框兩端的框耳。前后箱壁外側鑿一凹槽,作為扣手。
繼箱的尺寸與巢箱相同。生產分離蜜的淺繼箱,其高度有144mm、154mm、168mm、194mm等多種。活動箱底是由厚22mm、高54mm制成的長590mm、寬與巢箱外圍尺寸相同的“[”形外框,框內開槽、槽中嵌上木板作底,正面高度22mm,反面高度10mm。
巢框外圍尺寸445×235mm,其上梁長度為485mm。
⒉轉地蜂箱
這是在中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蜂箱,既適合轉地飼養,又能用于定地飼養。它的基本式樣及尺寸與標準蜂箱相似,所不同的是在箱蓋的前后框架上開有150mm、 高約13-18mm的通風扎,孔內裝有可向里推入的活動木條。副蓋采用鐵紗蓋。箱身的前后壁裝有長方形紗窗。紗窗外面有一塊木制的活動擋板。箱底與箱身固定一起,在箱底中央開有固定的底紗窗,其下方有一塊可移動的木板。巢門前方配有鐵紗罩一個。
⒊橫臥式蜂箱
部分地方采用這類蜂箱。有16框、18框、24框等多種規格,其中多用16框臥式箱。其箱身長度和深度與標準蜂箱一樣,寬度則隨放置的巢框數量而變化,如16框臥式箱內寬為630mm。
⒋十二框方形蜂箱
由俄式蜂箱發展而來,僅限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或自治區的局部地區使用。箱體呈正方形,內圍尺寸為455×455×330或450×450×330(mm),每箱放置12個435×300(mm)的巢框,固定箱底。采蜜期可另加繼箱,繼箱深310mm。
⒌中華蜜蜂十框蜂箱
又名中蜂十框標準蜂箱。巢箱內圍長440mm、寬370mm、深270mm,每箱放置10個420×250(mm)的巢框,采蜜期可加淺繼箱,其高135mm。
中華蜜蜂十框蜂箱
三、蜂群飼養管理技術
㈠ 西方蜜蜂的飼養管理
中國飼養的西方蜜蜂,是20世紀初引入的。幾十年來,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蜂群的飼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
⒈一般管理的特點
蜂群的一般管理,是指養蜂生產中經常而普遍運用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技術,如檢查蜂群、飼喂蜂群、合并蜂群、人工分群、誘入蜂王、防止盜蜂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兩點:
⑴ 重視獎勵飼喂
在蜂巢內貯蜜較充足的前提下,又喂給少量稀蜜汁或糖漿,具有促進產卵育蟲的作用。因此,在下列情況下都進行獎勵飼喂:①秋季為了培育更多的越冬適齡蜂,而外界缺乏蜜源。②春季為了加快蜂群的更新和發展。時間從飼喂花粉或早春粉源植物開花時起,至外界蜜源能維持蜂群生活時止。③人工育王時,為了培育優質蜂王。時間從組織好哺育群開始,至王臺封蓋時為止。④為給主要采蜜期培育大量的適齡采集蜂。時間從流蜜期開始前約50天起,至流蜜期結束前30天時止。⑤在沒有主要蜜源的條件下,為了多產蜂王漿。⑥為給無王群順利地誘入蜂王。
獎勵飼喂用的蜜汁和糖漿。用2份蜂蜜或 1份白糖兌1份凈水攪拌而成。每天傍晚喂一次,或隔天喂一次,視具體情況而定,每次用量300-500g⑴,按群勢大小酌定,以貯蜜不壓縮蜂王產卵圈為度。
⑵處理好蜂脾關系
在以“脾”為單位管理蜂群的情況下,養蜂者特別注意根據蜂群狀況,季節更替和蜜源變化來調整蜂脾關系,以利于蜂群繁殖、生產、抗病和御敵。所謂蜂脾關系,就是一群蜂的實際數量與所用巢脾數的配比情況。例如,1張脾的兩面讓蜜蜂一只挨一只地爬滿,可容納2500只蜂,那么一個擁有1萬只蜂的蜂群,若用4張脾則為“蜂脾相稱”,若用3張脾則為“蜂多于脾”,若用5張脾則為“蜂少于脾”。蜂脾關系的具體處理,則因各人的經驗不同而不盡一致。一般來說,早春開始繁殖時,為了便于蜂群保溫和迅速擴大產卵圈;育王時,為了提高哺育群對移入王臺基內幼蟲的接受率;造脾時,為了加快造脾速度;發病時,為了增強蜂群抗病能力等,采用“蜂多于脾”的措施。蜜源斷絕時,為了防止盜蜂;敵害盛行時,為了增強蜂群御敵能力;生產蜂王漿時,為了提高產漿量;秋季培育越冬蜂時,為了蜜蜂密集保溫等,采用“蜂脾相稱”或“蜂略多于脾”的措施。蜂群迅速增長期、采蜜期、越冬期,使“蜂少于脾”。但越冬期的弱群也有使“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稱”的。
⒉四季管理技術狀況
⑴ 春季管理
在養蜂生產上通常把蜂群經過越冬期之后的恢復和發展階段,稱為春季繁殖階段,把這個階段的管理,稱為春季管理。其任務是抓好越冬蜂的更新和群勢的發展,使蜂群在第一個主要蜜源開始泌蜜前強大起來。為此,蜂場普遍將春繁開始的時間提前,一般在當地最早的粉源植物開花前20-25天包裝保溫,從蜂群中抽出多余的空脾,使“蜂多于脾”,同時用草簾或棉墊加強保溫。春繁起步群勢一般在 4框蜂以上,包裝之后補喂花粉,直到外界花粉能滿足蜂群需要時為止。這樣,經過50天左右,蜂群即可開始生產蜂于漿,當第一個主要蜜源開花時,可以投入全面生產。
⑵ 越夏管理
在中國,蜂群較難渡過越夏期,只限于華南及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而北方廣大地區的夏季是養蜂的主要生產季節,不存在越夏困難的問題。在有明顯越夏期的地方,氣候酷熱、干旱,蜜粉源稀少或者枯竭。在此情況下,如果蜂群飼養管理不善,會使蜂王產卵銳減,甚至停止產卵,群勢極度削弱,嚴重影響秋季生產。實踐證明,蜂群渡夏的難點在于缺乏蜜粉源,而不在于高溫。盛夏期間,只要有蜜粉源,蜜蜂仍可趁早晨和傍晚氣溫適宜的時候進行采集,蜂王也不會停止產卵。
在越夏期開始前必須用當年培育的優質蜂王換掉老劣蜂王,給蜂群留足飼料,尤其在定地條件下,平均每群要貯備蜂蜜10-15kg、花粉 1kg。在越夏期間,注意給蜂群遮蔭或將蜂群放在樹蔭下;抽出多余空脾,擴大巢門,以利蜂群調節巢內溫度和濕度,加強空氣流通,避免發生卷翅病等現象;喂水,以保持巢內濕度,保證蜂群生活和繁殖的需要;必要時向蜂箱及其周圍的場地上灑水,以降低蜂箱內和周圍環境溫度,增加空氣濕度。從越夏前的最后一個蜜源結束時開始進行獎勵飼喂,保持蜂巢內的貯蜜水平不下降或不致很快下降,同時酌量補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其二是用清水浸濕麻袋布蓋在鐵紗副蓋上。當外界氣溫達28℃以上時,中午浸濕一次;氣溫達33-37℃時,上午 9時和下午3時各涅濕一次;氣溫達37℃以上時,每天浸濕3次,即在下午1時增加一次。
⑶ 秋季管理
秋季蜂群管理的基本任務是促進蜂王產卵,大量培育越冬適齡蜂,為蜂群安全越冬和翌春繁殖奠定基礎。實踐證明,為了保證越冬蜂的數量和質量:①要有產卵力強的優質蜂王;②要縮小蜂巢,使“蜂脾相稱”或“蜂略少于脾”,以利蜂群調節巢內溫度和預防盜蜂;③必須控制蜂螨為害;④保證飼料充足,并進行獎勵飼喂;⑤讓蜂王適時停止產卵。
就秋季的自然條件而言,北方優于南方。北方廣大地區的秋季,在最后一個主要蜜源結束后,一般都有較豐富的粉源,有些地方還有輔助蜜源,對培育越冬蜂很有利。而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某些地方,在秋季最后一個主要蜜源結束后,外界蜜粉源幾乎斷絕,同時最高氣溫仍在25℃以上。在此情況下,蜂群不僅飼料消耗快,而且群勢迅速下降,往往出現秋衰現象,對越冬蜂的繁殖極為不利。為了克服這一困難,養蜂者經過長期探索,找到了一些較好的方法。例如,在秋季多少還有些輔助蜜粉源的地方,在當地最后一個主要蜜源中期,用特制的竹柵王籠把蜂王囚禁起來,過20天左右釋放;接著補喂花粉和獎勵飼喂,讓其產卵,約過一個月后再囚禁起來,讓它停止產卵。這種辦法的好處在于,第一次囚王后,使蜂群的內勤負擔越來越輕,有利于多采蜜、多產漿;當蜂兒全部羽化出房后,使大小蜂螨徹底暴露出來,有利于除治蜂螨,保證培育健康的越冬蜂;蜂王經過囚禁,釋放出來后產卵積極,有利于培育更多的適齡越冬蜂。
⑷ 越冬期管理
越冬方式有室外越冬和室內越冬兩種。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為了蜂群安全越冬,必須具備如下條件:①具有優良的蜂王,強健的適齡越冬蜂,群勢在北方不少于6框蜂,在南方不少于4框蜂;②具有充足的優質飼料,如按每框蜂計算,越冬期在2個月左右的,飼料不少于2kg,在2-4個月的不少于2.5kg,在4個月以上的不少于3kg;③選擇適宜的越冬場所,進行合理的包裝。
室外越冬
越冬場所要求背風、向陽、干燥、環境安靜。南方冬季的氣溫常在0℃以上,對蜂群一般不進行內外包裝,只是根據群勢的強弱和氣候的變化,做好遮蔭、防雨、御寒等工作,力求限制蜜蜂外出活動。北方對蜂群一般也只做外包裝,不做內包裝,在氣溫下降到地面凍結不化時進行。箱內只在紗蓋上面蓋6-8層報紙,再蓋一層小草簾。箱外包裝的嚴密程度和厚度,不同地區則有不同要求,如在平時最高氣溫為o℃,最低氣溫為-10--20℃的地方,在箱底墊3-5cm的干草,箱蓋上面蓋1-2層厚草簾,箱后和兩側用1-2層草簾圍上,里面再塞上干草,在一組或一排蜂箱的箱與箱之間是否塞草,視當地當年冬季氣溫而定,蜂箱的前面,若是平箱群可不包裝,但要使箱蓋上面的草簾向前伸出,不讓陽光直射蜂箱前壁;若是繼箱群則要使箱蓋上的草簾從前面垂下來,將巢門以上的部分擋住。在東北和西北高寒地區冬季最低溫度有時達-30--40℃,對于外包裝的要求就相當嚴格,箱底墊10cm厚的保溫物(干草或干鋸末),蜂箱兩側和后面要有15-30cm厚的保溫物,其前面也要包裝,方法是先在巢門口放一個“n”形的板橋,再放上擋板(其下面有一缺口正好嵌在“n”形板橋上),然后填上保溫物。
這種越冬方式,以往主要為冬季嚴寒的東北和西北地區采用。越冬室有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種。無論哪種越冬室,都必須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在最寒冷的時候,能保持室溫在o℃左右;通風良好,便于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堅固安全,環境安靜,室內黑暗。室內溫度通過開關進、出氣孔和室門來調節,室內較潮濕時應控制在0-2℃,較干燥時則控制在0--2℃。室內越冬要求相對濕度為75%-85%。濕度過大時,要在不導致室溫顯著下降的前提下采取通風措施,并向地面撤干鋸末、干草木灰等物吸潮;濕度過小時,可采取向地面灑水、縮小出氣孔等措施來解決。
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冬季氣溫變化幅度較大,晴天中午的氣溫常在10℃以上。有些地方還有零星蜜源,因而蜂群頻繁活動,飼料消耗量大,蜜蜂死亡率高。養蜂者針對這種情況,積極探索室內越冬,已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南方的越冬室,一般是用空閑房屋改造而成,其條件是保證室內絕對黑暗、通風、干燥、清潔、無異味。瓦房、草房均可,沒有頂棚的則必須釘上頂棚,門窗用棉簾遮擋。蜂群在入室之前用竹柵土籠關王斷子,抽出花粉脾,認真治螨,讓工蜂充分排泄;將每個蜂群所在的位置記錄下來,入室時間在11月至12月上旬。蜂群入室在傍晚進行。入室后,室溫控制在5-9℃,最高不超過12℃,溫度高時,夜晚開門窗通風,必要時還可借助于電扇通風和灑水降溫增濕,白天關閉門窗保持室內黑暗。室內濕度保持在75%-90%。第一次入室后10-15天,在晴暖天氣將蜂群搬到室外,各歸原位,讓其爽飛一次,傍晚再搬回室內。往后是否還出室排泄,則視蜂群狀況而定。在南方采用室內越冬方式,有利于蜂群安靜結團,減少死亡,節省飼料,延長工蜂壽命;在有些地方,還能避免甘露蜜、茶花蜜中毒。
室外越冬
—管理方便,蜂群不傷熱,不下痢,除了必要的保溫包裝物外,不需增添其他設備,比較經濟。
⒊主副群和雙王群規范化飼弊管理
⑴ 主副群的飼養
主群即強群,副群即弱群。主副群的飼養,就是將強群和弱群按比例搭配,根據不同季節、蜂群狀況和生產要求進行強弱互補,從而協調蜂群繁殖、取蜜、產漿等關系的一種管理技術。總的原則是,在繁殖期,充分發揮主群工蜂的哺育力和副群中蜂王的產卵力;在生產期,主群生產,副群繁殖,并不斷地給主群補充封蓋子脾或蜜蜂,以保持主群的生產實力。到越冬期,根據蜂群的強弱,采取單群單箱越冬,或雙群同箱越冬。
在一個蜂場里,主群和副群的適宜比例開始為2∶1,往后隨著季節的椎移和它們互補關系的變化,可逐步變成3∶1。生產階段,當一個采蜜期結束后,往往會出現有些主群變弱而有些副群變強的現象。在此情況下,則要因勢利導,將弱下來的主群變成副群,使強起來的副群變成主群,但主副群的比例仍須符合要求。
⑵ 雙王群的飼養
中國養蜂者大多采用一個育蟲箱。即在春季,讓兩個蜂群同箱繁殖,用閘板將巢箱隔成兩區,每區放1群,各配備1只蜂王。當蜂群發展滿箱,蜂量達7-8框,子脾達 8框而且大部分已經封蓋時,就加繼箱,從巢箱的兩區各提1-2張封蓋子脾放在繼箱內,同時相應地給每區補以空脾。巢箱和繼箱用隔王板隔開,然后每5-7天檢查一次,將巢箱中剛封蓋的子脾調入繼箱,將繼箱中開始出房的封蓋子脾調到巢箱,或者給巢箱補以空脾供蜂王產卵,直至繼箱加滿巢脾。到了生產階段,每10天檢查調整一次蜂群,根據距離流蜜期的遠近和蜂群的具體狀況,對蜂王產卵或促進或適當限制。當流蜜期臨近時,于流蜜前7-10天用囚禁或不供空脾的辦法控制蜂了產卵。 流蜜期如在10天以內,一直控制到流蜜期后期;流蜜期在20天以上,當取過1-2次蜜后酌情讓蜂王產卵,防止流蜜期結束后蜂群過于削弱。更換蜂王主要在夏、秋季蜜源流蜜期進行,所用蜂王的年齡和產卵力要基本一致。冬季仍保持雙王越冬,方法有兩種:其一是仍舊保持原來的形式,將兩只蜂王放在巢箱內,越冬飼料也布置在巢箱;其二是將兩只蜂王分別閃在竹柵王籠內,用22-24號鉛絲吊放在繼箱中部的一張蜜脾的兩側,將越冬飼料布置在繼箱內,使蜂群在繼箱內越冬。
⑶ 主副群和雙王群的評價
無論主副群或雙王群,都有利于培養和保持強群,提高蜂蜜和蜂王漿等產品的產量。
主副群,對于定地和轉地飼養都適用,而且管理也比較方便。但對整個蜂場來說,由于主群和副群不是在同一個蜂箱內,互調子脾時就比較麻煩,而且也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此外,副群一般沒有直接生產力,這從蜂箱的使用角度來看是不經濟的。
雙王群由于有兩只蜂王產卵,故子脾多,群勢強。與單王群相比,管理比較麻煩一些,消耗的飼料也要多一些。但從總的經濟效益分析,增加的收入要比增加的開支大得多。同時,飼養雙王群勿須增加額外的設備,對蜂箱的使用也比較經濟。
一個蜂場飼養30%-50%具有優質蜂王的雙王群,使之與單王群搭配,能保證全場的蜂群在流蜜期投入采蜜與產漿。這種結合飼養的方法,使雙王群既能生產,又能起到副群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對蜂箱的利用率。
㈡ 中華蜜蜂的飼養管理
在中國飼養中華蜜蜂,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和兩種不同的飼養方法。
⒈傳統飼養方法
傳統飼養方法,對蜂群的管理很簡單,主要有四項:
⑴ 飼喂 包括補助飼喂和獎勵飼喂。
⑵人工分蜂 當自然王臺封蓋后,割下一塊手掌大帶有王臺的子脾,用鉛絲吊放在一個空桶或空簍內,作為交尾群;把原群搬開放到另一地點,交尾群放在原群的位置上,使原群的飛翔蜂進入交尾群。如果在15-20天后未見交尾群造脾,表示新王交尾失敗,則另補一個王臺,或補一塊卵蟲脾讓蜜蜂改造王臺。
⑶防治病蟲害 幫助蜂群清理蜂巢,除治巢蟲,針對某種疾病飼喂有關藥物等。
⑷割脾取蜜 給蜂群留足飼料,其余的蜜脾全部割下。
⒉活框飼養及其推廣
中蜂的活框飼養,是在西方蜜蜂飼養方法的啟迪下,于20世紀初開始的,到20世紀50年代已比較普遍。80年代,在總結群眾幾十年活框飼養經驗的基礎上,農業部制定了《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規范》。這個技術規范于1989年由農業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標準(ZB47001-88)頒布實施。
采用活框蜂箱飼養中蜂,在蜂群管理上與西方蜜蜂相似。但根據中蜂的生物學特性,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⑴ 防止盜蜂 蜂群應根據地形、地物分散放置,并且使各群的巢門朝不同的方向。
⑵ 防止咬脾 中蜂愛咬脾,尤其在秋末和春初往往把巢內中間的巢脾咬成一個大洞。為了防止咬脾,要多造新脾更換舊脾,經常保持“蜂脾相稱”和巢內清潔,以利蜜蜂護脾,預防巢蟲革生,秋后把有封蓋蜜的新脾或將下邊削成缺口的舊脾放在蜂巢中間,完整的蜜脾放兩邊。
⑶ 防止遷飛 中蜂在缺乏飼料、遭受巢蟲、盜蜂和敵害侵擾,環境條件惡化等情況下,往往舉群遷飛。有時一群發生自然分蜂或遷飛,還會引起同場其他蜂群飛出巢外,聚集成一個大蜂團,從而給管理工作帶來麻煩,給蜂場造成損失。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對蜂群要加強飼養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經常保持飼料充足,分蜂季節注意預防和控制分蜂熱;當個別蜂群發生自然分蜂或遷飛時,要嚴密監視同場其他蜂群的動向,必要時將其他群的巢門暫時關閉,待蜂場秩序正常后啟開巢門。
⑷ 防止工蜂產卵 中蜂蜂群失王后,一般在3-5天內就出現工蜂產卵。所以,發現蜂群失王后,要及時給失王群誘入產卵王或成熟王臺。如果已經出現工蜂產卵,誘入王臺發生困難時,可在上午將該群搬離原位0.5m左右,在其原位上放一個小蜂群,讓原群的飛翔蜂進入小群內;晚上,再把原群的所有巢脾提出,把蜂抖在原箱內餓一夜,第二天讓它們飛回原址,進入小群,然后給小群酌情加脾予議調整。
⒊蜂群過箱和野生蜂的收捕
⑴ 蜂群過箱
過箱,就是把生活在木桶、竹簍、墻洞等處的蜂群,轉移到活框蜂箱內飼養的技術。因此,過箱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外界有蜜粉源;氣溫穩定在15℃以上;群勢不少于3框蜂。 過箱方法,對于可以搬動的蜂窩,如木桶、竹簍等,采取翻巢過箱;對于不能搬動的蜂窩,如土窩、墻洞等,采取直接割脾過箱,兩者具體操作步驟是相同的。 ①驅蜂離脾-用木棒輕擊蜂巢或噴煙驅趕。 ②割脾上框-將割下來的大塊巢脾嵌入巢框內。 ③抖蜂(或舀蜂)入箱-將巢脾全部裝好放入蜂箱后進行,然后立即蓋上箱蓋。 如果已有活框蜂箱飼養的蜂群,可以借脾過箱,把剩廠來的巢脾上框后放入提供巢脾的蜂群修補。過箱后2-3天開箱檢查,若工蜂已將巢脾和巢框連接好,即可拆去裝脾上框用的捆綁物;若巢脾和巢框接歪了,則加以矯正。
⑵ 收捕野生中蜂
野生中蜂是一項利用自然資源,解決蜂場蜂種來源的有效措施,對于山區發展養蜂生產具有重大意義。收捕野生中蜂,首先要熟悉它們營巢的自然環境、生活習性及其活動規律。收捕的方法,可分為誘捕和獵捕兩種。
誘捕 是用不透光、潔凈、干燥、具有蜜蠟氣味的木桶或蜂箱,放在野生中蜂喜愛營巢的環境中,讓蜂群自動飛入。誘捕的主要對象是自然分蜂群,其次是逃亡群。
獵捕 主要對象是生活在土穴、巖洞、樹洞等處的野生中蜂蜂群。 因此,事先要根據野生中蜂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偵察到它們巢穴的所在位置,然后再設法進行捕獲。究竟是在現場直接過入活框蜂箱,或者用收蜂器將蜂群和巢脾運回家來過箱,則依環境是否便于操作而定。
四、蜂產品的生產
蜂產品,包括蜂蜜、蜂王漿、蜂蠟、蜂花粉、蜂膠、蜂毒、蜂蛹、蜂幼蟲等。無論哪種蜂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強大的蜂群。強群是高產的基礎,這是養蜂者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基本經驗。
㈠ 蜂蜜的生產
⒈分離蜜的生產
為了保證蜂蜜質量,盡可能用新脾給蜂群貯蜜;當蜜脾有1/4以上的面積封蓋時才提出來取蜜,而且在蜂群大量出勤采蜜之前進行;流蜜期首次取蜜宜早,以清除蜂巢中的陳蜜,提高本蜜源花期所取蜂蜜的純度;取蜜之前,將分蜜機、割蜜刀、濾蜜器、貯蜜容器等洗凈晾干。將蜂群貯存在巢脾內的蜂蜜分離出來,要經過脫蜂、割蜜蓋、分離、過濾等工序。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制出一種新型無污染全塑分蜜機,正在推廣應用。
⒉巢蜜的生產
巢蜜,可分為格子巢蜜、大塊巢蜜、切塊巢蜜和混合巢蜜。格子巢蜜是讓蜜蜂在特制的框格內造脾、貯蜜并封上蠟蓋而生產出來的,其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和六邊形。生產巢蜜需要強大的蜂群,蜂蜜不易結晶、味香色淡、花期長或泌蜜量大的蜜源,如紫云英、荊條、紫苜蓿、椴樹、柑桔、荔枝、龍眼等,以及必要的設備,如果蜜繼箱(高130-140mm)、巢蜜框、巢蜜格等。中華蜜蜂不采樹膠,卡尼鄂拉蜂少采樹膠,適宜生產巢蜜。 蜂群在生產巢蜜的過程中,由于巢內蜂多、脾少、蜜足,容易產生分蜂熱。控制分蜂熱的基本措施是:①-采用新王群生產;②天熱時注意遮蔭;③加空繼箱擴大中間,打開整個巢門,加強空氣流通;④經常檢查和毀除自然王臺;⑤生產蜂壬漿,并適當地用巢蜜生產群的封蓋子脾換取其他群的卵蟲脾,以增加蜂群的巢內工作量。
㈡ 蜂王漿的生產
中國不僅蜂王漿產量居世界首位,生產技術也屬世界領先。
⒈生產程序
生產蜂王漿大致分以下5道程序。
⑴準備工具和用品 采漿框、臺基條、移蟲針、鑷子、刀片、取漿器(或3-4號畫筆、竹片)、盛漿瓶、消毒紗布、酒精等。
⑵準備幼蟲 按每批需用幼蟲的數量組織供蟲蜂群(常用新分群、雙王群或4-5框蜂的小群),提前5-6天插入空脾讓蜂王產卵。
⑶組織生產群 生產蜂王漿的蜂群,至少要有 8框以上的蜂量,使巢內飼料充足,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稱。用隔王板隔成生產區和繁殖區,生產區內放1-2張蜜粉脾和1張幼蟲脾,其余為封蓋子脾。
⑷移蟲下框 新臺基移蟲前要放在蜂群內讓丁蜂清掃。清掃的時間,蠟質臺基為1-2小時,塑料臺基為24小時以上。移好蟲的漿框,及時放到生產群內,插在幼蟲脾和蜜粉脾之間。
⑸取漿 一般在移蟲后70-72小時進行。事前對取漿用具和盛漿瓶用75%的酒精消毒。取漿時,無用刀片削去臺口伸長部分,用鑷子夾去幼蟲,然后把蜂王漿從臺基內取到盛漿瓶內。
⒉提高蜂王漿產量和質量的基本措施
蜂王漿的平均單產及其質量因養蜂者技術水平、生產條件和蜜源情況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中國養蜂者為不斷提高蜂王漿的產量和質量,通過30多年的努力,已總結出較成熟的經驗,采取了下列一些基本措施。 ①選育和飼養蜂王漿高產蜂種。 ②飼養強群,延長產漿期。為此,早春繁殖用強群起步,縮短蜂群復壯時間,提早投入生產;秋季適當延遲停止生產的時間。 ③因群制宜,按蜂數定臺數。一個蜂群的蜂王漿產量取決于所接受的臺數和每臺的漿量。當臺數偏少時,適當增加臺數而臺漿量不下降或下降甚微,可顯著提高產量。若再增加臺數,而臺漿量顯著下降,則表明臺數過多。一般情況下,3-4個臺取 1 g漿則可。 ④合理調整取漿周期,采用適齡幼蟲。一般是移蟲后3天取漿,如果外界蜜粉源條件較好,同時蜂群也較強壯,可改成每2天取一次漿。取漿周期為3天時,宜采用1-1.5日齡幼蟲,最大不要超過1.5日齡。取漿周期為2天時,則用2-2.5日齡幼蟲,最小不要小于2日齡。 ⑤加強對蜂群的管理。如外界缺乏蜜源時,要保證巢內飼料,并進行獎勵飼喂;花粉不足,則補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炎熱干燥季節,注意給蜂群遮蔭和喂水;經常注意清除自然王臺。若無特殊情況,不要中斷生產。 ⑥取漿時無論割臺或夾蟲,都不要弄破蟲體,取完漿后,及時用100目的尼龍網過濾,然后存放在-18℃的低溫冰箱或冷庫中。
㈢蜂蠟的生產
蜂蠟是工蜂蠟腺的分泌物。生產上提煉蜂蠟的原料,主要是舊巢脾和取蜜割下來的蜜房蓋,其次是平時管理蜂群和生產蜂王漿時逐漸積累的碎蠟,如贅脾、蠟瘤、雄蜂房蓋、取漿時割除的臺口蠟等。舊巢脾和收集的碎蠟混有繭衣、蜂膠等雜質,經過加工提煉去掉雜質后才能利用。
蜂場提煉蜂蠟,通常采用熱榨法, 具體過程是:先把從巢脾框上割下的舊巢脾和碎蠟(包括用水洗過的蜜蓋蠟)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時間, 濾去臟水,再放在大鍋內加水融化;待蠟塊全部化開后,舀入小麻袋或尼龍袋內,扎緊袋口,趁熱用簡易榨蠟器將蠟榨出,讓蠟液流到盛有清水的搪瓷盆內。袋內蠟渣可倒入鍋內,加水煮化,重新榨取一次。盆內的蠟液凝固以后,將蠟塊取出,刮去下面粘附的雜質,再放到鍋內,加水重新融化提煉一次,即可得到純凈的蜂蠟。
另一種是日光曬蠟法,即把碎蠟放入曬蠟器,利用日光熱使蠟融化,讓蠟液流入盛蠟的容器內。該方法效率較低,但蠟質優良。
蜜房蓋和新贅脾的蜂蠟質量優于舊巢脾和其他碎蠟,提煉時不要混合,應分別提取。
㈣ 蜂花粉的生產
在中國,蜂花粉是繼蜂蜜、蜂蠟、蜂王漿之后開發、利用的一種蜂產品,其生產潛力較大。
⒈脫粉方法
當花粉較多的植物,如油菜、紫云英、茶樹、向日葵、玉米等開花盛期,即可安裝巢門脫粉器或箱底脫粉器采收蜂花粉。脫粉前,應將蜂群內的花粉脾抽出來妥善保存,使蜂群處于花粉不足的狀態,刺激蜜蜂積極采集花粉。蜂群內貯蜜要足,不然蜜蜂會積極采蜜,而影響采花粉。脫粉應在蜂群每天采粉較多的時間進行,巢內貯粉多則多脫,貯粉少則少脫;大流蜜期原則上不要脫粉;非流蜜期當粉源充足時可全天脫粉。有病的蜂群和近期內施過農藥的粉源作物,都不能用于生產蜂花粉。
⒉蜂花粉的干燥處理
蜂花粉的含水量必須降低到5%以下才能貯存。蜂場干燥蜂花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⑴ 自然干燥法 將新鮮蜂花粉置于干凈的席上或特制的細沙網上攤開,厚度不超過 2cm,放在溫暖、干燥、通風的地方,自然晾干。
⑵ 暖炕烘干法 炕上鋪一層布或厚紙,把蜂花粉放在上面攤開,將炕燒熱使之干燥(此法只在北方農村采用)。
⑶電熱干燥法 將新鮮蜂花粉放在干燥箱內,溫度控制在40-45℃,用熱氣流蒸發掉花粉中的水分,達到干燥的目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制的YHC-Ⅱ型遠紅外花粉干燥箱,一次干燥2-3kg,新鮮蜂花粉約8小時,耗電少,并且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大小蜂場都可采用。 干燥后的花粉,裝在塑料袋內,再套上一層編織袋,分別扎緊袋口,放在冷庫里保存。
㈤ 蜂膠的生產
中蜂不采樹膠,只有西方蜜蜂才能生產。蜂膠的收集,主要是靠平時檢查蜂群時順便從覆布、箱口、框梁、框耳、擱放巢脾的槽口等處刮取,積少成多。用覆布取膠,是先在框梁上橫放幾根木條,使覆布與上框梁保持0.3-0.5cm距離,蜜蜂就會在縫隙處填上蜂膠。或使用一種與副蓋大小相同的塑料采膠框也可。
刮取蜂膠時,不要粘附異物和塵埃,將夾雜物剔凈后捏成團,用無毒塑料薄膜包封起來,貯存在清潔、涼爽、干燥的地方。
㈥ 蜂毒的生產
1958年起,中國開始研究用電刺激的方法生產蜂毒。經過30多年的探索,現在已有多種形式的電取蜂毒器,有封閉式、副蓋式、平板式、內嵌式的等等。電取蜂毒器的基本構件包括電網、托盤、玻璃板、電池盒等。取毒時,蜜蜂在電流刺激下,整針通過尼龍布或尼龍紗將毒液排放到玻璃板上,毒液很快揮發成為明亮的晶點;然后用刀片刮下,裝在棕色玻璃瓶內密封保存。
電取蜂毒對蜂群的繁殖和蜂王漿的生產沒有影響,在早上工蜂出勤前和傍晚歸巢后取毒效果最好。采蜜期不宜取蜂毒。
㈦ 雄蜂蛹的生產
雄蜂蛹的最佳采收期,是產卵后的20-22天。為了達到日齡一致,用隔王板將蜂王控制在只能放 3 張脾的小區內,其中放l張封蓋子脾和1張蜜粉脾,把雄蜂脾插在它們之間,從而迫使蜂王在雄蜂脾上產卵。
從插入雄蜂脾之日算起,無論蜂王在它上面產了多少卵,經過48小時則一定提出來,放到無王區內讓工蜂哺育。到第22天把封蓋的雄蜂脾提出來割開房蓋,用木棒敲擊巢脾框的辦法使蜂蛹震落下來,巢房內剩余的少數蜂蛹,用鑷子夾出,然后將割破了頭部的和個別不夠日齡的蜂蛹及蠟屑等挑凈,即可進行初加工。基本方法是,將蜂蛹放在預先煮沸的50%濃度的食鹽水中(按重量,每2份水加1份鹽),再煮沸15-20分鐘,撈起來晾干即可。如果蜂蛹煮沸的時問不夠,或者鹽水的濃度不夠,就會使蛹體內保留較多的水分。這樣的蜂蛹在包裝時由于體內水分被擠出來,容易引起腐敗變質。生產雄蜂蛹,要有強壯的蜂群,豐富的蜜粉源,足夠的雄蜂脾。質量上要求蛹體完整,乳白色,復眼呈淺藍色或藍色,體外無水,無鹽粒,無蠟屑和異物,沒有幼蟲和異味。
㈧ 蜂王幼蟲的生產
蜂王幼蟲,即取漿時從王臺里夾出的幼蟲,是生產蜂王漿的副產品。生產 1kg蜂王漿,一般可得幼蟲0.2-0.3kg。幼蟲體外粘有很多蜂王漿,蟲體本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酶、激素等,其營養成分與蜂王漿相似。為保證蜂王幼蟲的質量,在割臺口蠟和用鑷子夾幼蟲時,不要將蟲體割破或夾破;將幼蟲放在事先消過毒的塑料瓶里, 及時放在-10℃以下的低溫冰箱里保存或交售給收購部門。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