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_亚洲福利在线视频_中国女警察一级毛片视频_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视频_久久亚洲第一_狠狠干五月

OK蜜蜂網 > 蜜蜂養殖技術 > 中國養蜂業 >

貴州蜂業

|OK蜜蜂網

一、概況

(一)地理位置、自然條件

貴州位于中國西南地區云貴高原的東北部, 總面積17.6萬平方公里,人口3237萬。全省平均海拔1000m左右。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除西北部地勢高亢、氣溫較低外,絕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溫度14-20℃,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mm,無霜期一般在270天以上。貴州山多,地形復雜,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差異大。全年陰雨、霧日較多,日照不足。

(二)蜂業資源

1.蜜粉源資源 全省有養蜂價值的蜜粉源植物60余種,發展養蜂生產的條件優越,主要蜜源有4種:

(1)油菜 播種面積41.2萬公頃,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貴州油菜有白菜型、芥菜型、甘藍型三種,開花早遲不一,花期長達4個半月。南部的興義、羅甸、望謨、貞豐、關嶺、鎮寧及北部邊緣地帶的赤水、習水(二郎),12月下旬始花,3月上旬結束;三都、興仁稍遲,為元月中下旬一3月中旬。上述地區因油萊開花早,是意蜂的越冬、春繁場地。中北部地區(以遵義地區為主)的甘藍型油菜,開花期則為3月上中旬-4月中下旬。意蜂常年群產蜜量可達25-40kg,產蜂王漿0.3kg。全省年產油菜蜜約700噸,占全年蜂蜜產量的35%左右。此期所產的蜂王漿,約占全年產量的30%-40%。

(2)苕子 全省栽培約4.7萬公頃,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州、畢節及安順地區、六盤水市和中部地區。苕子花期隨緯度北移、海拔升高而推遲。苕子泌蜜穩定,每群蜂常年可取蜜20kg。貴州年產苕子蜜約300噸,占全省年產蜜量的15%左右。

(3)烏桕 全省栽培約1.3萬公頃。主要分布于烏江、赤水河流域。6月上中旬始花,花期30-40天,大流蜜期20天左右。意蜂常年群產蜜量可達30-40kg。全省年產烏桕蜜約500噸,占年產蜜量的25%左右。

(4)香薷類 貴州的香薷類蜜源系由野草香、香薷和多年生的野壩子等組成,多以野草香為主。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部地區。香薷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漸次開放,花期 9-11月,長達兩個半月。香薷蜜多粉足。貴州境內的蜂場,一般可轉地來兩個香薷蜜源。意蜂常年群產蜜量可達10-15kg。貴州年產香薷蜜約100-200噸,約占年蜂蜜產量的10%左右。

貴州除上述四大蜜源外,能構成一定蜂蜜產量(多在100噸以下)的蜜源還有: 荊條,它與烏桕分布范圍基本一致,主要開花流蜜期7月-8月中旬; 紫云英,主要分布于黔東南、銅仁地區,花期3月中下旬-5月上旬;蕎麥,除黔東南外均有分布,9月中旬-10月開花;野菊類,包括千里光、火草、野菊等各地均有,10月中旬-11月中旬開花。此外還有刺槐、車軸草、柃屬植物主要分布于黔東南林區等。貴州的柃屬種類多達18種, 花期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蜜質好,儲量大,每年可產蜂蜜100-150噸,有待開發利用。

貴州能生產蜂花粉的蜜粉源植物有蕎麥、三葉草、玉米,其次是紫云英、向日葵。蕎麥和玉米都能生產純度極高的單一蜂花粉。除黔東南外,玉米在貴州各地均有種植,六七月份可大量脫粉。

2.中蜂資源

據1984-1986年貴州省中蜂資源調查的結果,貴州中蜂可分為兩個不同的生態類型,即分布于西部高寒地區的中華蜜蜂東部亞種云南高原生態型(工蜂體色偏黑),和分布丁東部廣大地區的東部亞種湖南型(工蜂體色偏黃)。后一類型的中蜂,性溫馴,育蟲較早(與云南高原型相比),能維持較大群勢(4-7框的占64.7%-68.1%,8-10框的約占20%左右), 工蜂個體較大,與國內其他地區的中蜂相比,貴州遵義地區的中蜂(貴州中蜂后一類型的代表種群),在吻長、翅長、體型大小等經濟指標上,僅次于分布在川西、甘南一帶的阿壩亞種,而優于其它中蜂。該蜂種抗囊狀幼蟲病的能力強,生產性能好,每群產蜜量可達50kg左右。

貴州中蜂多分布于廣大山區,對開發黔東南豐富的柃屬蜜源,具有外來蜂種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蜂業簡史

(一)古代蜂業

貴州少數民族對蜂產品的利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唐代(618-907) 的貴州少數民族對京城王朝的貢賦,以蜂蠟為大宗。居住在貴州的苗、布依、水、忔佬等少數民族很早就懂得利用蜂蠟來制作蠟染布, “先用蠟繪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蠟則花見”(1796年清乾隆《貴州通志》)。苗族稱蠟染為“木”, 水族稱之為“葉桑”。自唐一直至清朝,貴州蠟染素負盛名,也是歷代的主要貢品。

(二)1949年以前的養蜂業

1949年前的貴州養蜂業,主要是沿用傳統方法飼養中蜂,將收捕來的野生蜜蜂或分蜂群,置于樹筒、木桶、竹籠(外用牛糞糊嚴)、箱柜內飼養,割脾榨蜜,養蜂僅作為一項副業生產。這種方法養蜂甚為興盛。30年代正安縣養蜂70桶(群)以上者就有30多戶。

1930年前后,貴州有識之士曾引進意蜂,并試圖改良飼養中蜂,政府有關部門亦有所提倡。1926年,貴州實業廳曾發訓令,提倡開展養蜂教育,飼養意蜂,并要各縣知事“廣為布告,并于實業局內查酌舉辦,以資倡導”。1936年,天柱楊昭榮、楊宗權與羅盛德等曾由湖北運回意蜂12群,提倡改良。貴陽與四方并等處,亦有飼養意蜂者,其蜂種系由云南之昭通運入。1937年《中國養蜂》各家蜂訊報道:“最近有貴陽徐乾章者,首先提倡改良中蜂。”1937年仁懷縣農場秋季計劃亦有發展養蜂一項, 并養有中蜂6群(活框)。1948年,貴州省建設廳還向省內各專員公署、農業改進所等轉發了當時國民政府農林部頒發的《養蜂場登記規則》。50年代以前,雖有人引進意蜂,提倡改良中蜂,但由于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卻始終收效甚微。

三、當代蜂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貴州的養蜂生產仍很落后。1950年,《貴州省農業生產獎勵辦法》中明文規定:“家庭養蜂,其收入不論多少, 一律免征負擔”。積極鼓勵養蜂。1952年,全省僅有傳統方法飼養的中蜂2.6萬群。1953年,全省僅收購蜂蜜7.5噸,蜂蠟5.4噸。

在各級政府大力倡導、扶持下,經過30余年的努力,貴州養蜂業在生產、科研、教學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80年代末, 全省飼養蜜蜂已達16.5萬群(中蜂13.5萬群,意蜂3萬群),養蜂總產值620萬元,蜂產品加工業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一)意峰的飼養和發展

貴州雖曾先后引進過多種西方蜂種,但生產上起主要作用的一直是意蜂。意蜂的飼養和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

1.起步時期(1956-1971年)

1956年,浙江金華人嚴仁定夫婦受羊艾農場委托,購買53群意蜂帶入貴州。次年擴大到10個單位飼養,并組建了省農業廳種蜂場。1958年,養蜂正式列入省農業廳工作日程,制定了全省生產規劃,明確貴州發展養蜂的方針為:“大力繁殖意蜂,逐步改良中蜂,培養技術人員……”。當年,遵義專區外貿、省商業廳從湖北,省農業廳自天津共引進意蜂1485群,分配到遵義、興仁、安順、銅仁地區的各重點縣,組建了大批社、隊及國營蜂場。但因受“左”的影響和遭受自然災害,大多數養蜂場相繼失敗。1962年后,養蜂業逐步走上了正常軌道。省農業廳組建了養蜂組,附設實驗蜂場。重點州、市、縣農業局也相應配備了養蜂管理干部,加強了對養蜂生產的指導。1964年,全省意蜂發展到2000群。主要集中在省級科研單位、農業院校及國營農場飼養。許多養蜂場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先后為各地培養了大批養蜂人才,起到了試驗示范和提供蜂種的作用。60年代后期,養蜂生產趨于停頓。1968年前后,一些重要的養蜂場相繼撤消或失敗。

2.迅速發展時期(1972-1979年)

1972年,貴州省農業廳、商業廳在貴陽聯合召開了全省首屆規模較大的養蜂生產會。會上進一步明確了“積極發展集體養蜂、鼓勵社員家庭養蜂”的方針,掀起了養蜂生產熱潮。1973年,全省蜂群發展到19萬群,其中意蜂有3170群。當時有國營養蜂場25個,集體養蜂場425個(包括中、意蜂)。1974年前后,貴州爆發中蜂囊狀幼蟲病,全省中蜂損失70%-80%。為盡快恢復養蜂生產,1974-1976年,省地縣農、商、貿各部門,自省外大批調進意蜂約4000群,引種及扶持生產的資金共計17.9萬元。還 多次聯合召開各種養蜂生產會,組織現場參觀、培訓養蜂人員近千人次。各級業務部門也充實了養蜂干部加強第一線工作。到70年代末,全省意蜂發展到3.5萬群。據調查,黔西南州1979年有蜂1.4萬群,僅興義縣就有意蜂場116個,養蜂6550群。

客蜂入黔始于60年代始。70年代后,省外蜂場逐漸增加,每年客蜂達3萬余群。客蜂入黔,帶來了蜂種、技術,增加了當地蜂產品產量。1978年,全省蜂蜜收購量首次突破1000噸。

3.調整恢復及穩步發展時期(1980-1990年)

1979年前后,貴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原來占主體的國營、集體蜂場相繼下放解體,蜂具、蜂群分給個體。1983年蜂蜜由統購統銷改為多渠道議購議銷后,原有的銷售渠道不暢,加工出口萎縮,蜂蜜滯銷,蜂王漿價格暴跌,使剛發展起來的養蜂場受到挫折,迫使部分蜂農棄蜂改行,全省意蜂降至1萬群左右。1985年,一向作為意蜂重點縣的興義,僅存蜂場20個,養蜂1800群,分別比1979年下降82.8%和72.5%。80年代前半期意蜂生產出現低潮。當時,為尋找出路,養蜂業內部及時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開展了多渠道經營,發展產品加工。一些蜂場也努力提高養蜂技術,改變以往單一經營的方式,開展蜂王漿、蜂花粉生產,部分蜂場還參與了流通經營,大大提高了蜂場的經濟效益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終于經受住了低潮時期的考驗。1985年,蜂產品產銷開始回升。到1987年,全省意蜂場恢復到454個,養蜂20053群。80年代后期,貴州農村涌現出了一大批新的養蜂能手,養蜂30-120群的蜂場占全省蜂場數的71.7%, 一支穩定的養蜂隊伍基本形成。養蜂生產取得了穩步發展。80年代末期,蜂蜜產量達1600-1800噸。

(二)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貴州中蜂活框新法飼養推廣工作始于1956年。貴州省農業廳養蜂專家劉繼宗(1909-1986)在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他在貴陽農校任教時,就提出了中蜂“三改”技術,開始從事中蜂改良工作。在他的積極推動下,1957-1959年,金華農場及正安、湄潭等10多個縣,開展了中蜂活框飼養技術推廣工作,許多社隊都辦起了養蜂場。遵義縣鴨溪區6個中蜂場改良中蜂248群,平均群產蜂蜜25kg,最高達50kg,較傳統方法飼養群產提高5-10倍。1960年,省農業廳在鴨溪召開了全省養蜂現場會,總結交流中鋒改良的經驗教訓。1964-1973年,省農業廳以正安、道真、開陽三縣為基點,以點帶面,推向全省。1965年,在正安召開了全省養蜂工作會。此后,省、地、縣又連續8次在遵義地區舉辦技術培訓班,共計培訓520余人次,大大加快了全省中蜂改良的步伐。至1967年,僅正安、道真、 開陽三縣即建起集體蜂場183個,活框飼養中蜂3434群。1973年,正安縣8個區活框飼養中蜂8520群,占蜂群總數84.4%,年產蜂蜜15萬公斤,為全省之冠。通過近10年的努力, 全省半數以上的縣市都開展了中蜂活框飼養。1973年,活框飼養量達2.8萬群,收購商品蜜392.5噸, 較10年前即活框飼養推廣初期的1963年增加了1.24倍。1974年,貴州中蜂受到中蜂囊狀幼蟲病的危害,損失達70%-80%。對此,省農、商、貿部門非常重視,連續召開生產會,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對策,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經過幾年的工作,該病基本得到控制。1977年全省中蜂恢復到7萬群。1985年,全省中蜂恢復到13.5萬群,其中活框飼養的中蜂為1萬群。

(三)蜂業現狀

1.養蜂生產

80年代末,貴州共有蜜蜂16.5萬群。其中中烽13.5萬群,約占全省蜂群總數的81.8%,意蜂3萬群。意蜂在交通便利、蜜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后,中蜂的分布范圍退縮到了交通不便的山區,且90%左右為傳統飼養。故大部分蜂產品主要靠意蜂生產。

貴州大宗蜂產品主要是蜂蜜、蜂王漿、蜂花粉。1974年以后,意蜂迅速發展,入黔客蜂增多,蜂蜜產量和收購量有所增加,1978年全省蜂蜜收購量突破1000噸。80年代,全省蜂蜜年產量在1500-2000噸之間。60年代,省農業廳、省農業科學院、省農業學校等單位開展了蜂王漿生產試驗。70年代,部分蜂場開 始取漿。 80年代中、后期,蜂王漿生產逐漸普及,產量逐年增加,至1988年,全省生產蜂王漿10噸。貴州1983年后才開始生產蜂花粉,1988年產量達30噸。

貴州蜂場(意蜂)按經營方式劃分,飼養意蜂的養蜂場可分為兼業與專業兩種。兼業蜂場受資金、勞力、技術條件等限制,規模較小(30群以下),亦蜂亦農或兼營其它。專業蜂場養蜂收入約占總收入的80%-90%。1987年對200個蜂場調查的結果,專業場占42.5%,兼業場占57.5%。同期對187個蜂場的規模進行統計,30群以下的養蜂場占28.4%,30群以上、60群以下的養蜂場占34.2%,60群以上的養蜂場占37.4%(其中的群以上的大場占12.3%)。

養蜂場的經濟效益,一般與蜂場規模、專業化程度有關。大中型蜂場除抓好蜂蜜生產外,一般都比較重視蜂王漿生產。從不同規模蜂場的生產水平和產值結構分析,大場年平均群產蜂蜜43.7kg;群產蜂王漿0.39kg,蜂王漿占養蜂總收入的50.4%。中型蜂場年平均群產蜂蜜21.7kg;群產蜂王漿0.26kg,蜂王漿占養蜂總收入的43.9%。兼業蜂場年均群產蜂蜜28.9kg;群產蜂王漿0.07kg,蜂王漿只占其養蜂收入的9%。

由于貴州省蜂場的蜂王漿、蜂花粉產量均較低,因而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很大。

2.蜂產品流通與加工

(1)蜂產品流通

貴州蜂蜜除少部分由加工廠家自購和養蜂員自銷外,土產、外貿一直是主要經營部門。1986、1987 年土產部門收購量分別為320.8噸和200噸,外貿收購量分別為583.9噸和772.1噸,兩家合計收購量分別占當年總產量的50.3%和69.4%,占成交商品蜂蜜的77.1%和80%。1983年蜂蜜改為三類物資后,一些單位(主要是農牧部門)和養蜂員個人進入蜂蜜流通領域,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經營的新局面。例如,遵義縣畜禽服務公司1986、1987年就分別購銷蜂蜜118噸和85噸。 占全省當年成交商品蜜的7.2%和10.1%。

貴州商品蜂蜜的主要流向是:省內卷煙業消耗量約400噸,占21.6%;制藥、飲料150噸,占8.1%,市場零售500噸,占27%;調往外省及供口岸出口約600-800噸,占32.4%-43.3%。

1987年前,貴州外貿蜂蜜只能調往上海、 天津等口岸。1987-1990年,省外貿先后委托貴陽凱福糖果廠、新天食品廠加工, 向日本、香港、歐洲出口蜂蜜300噸。80年代初期,省內蜂王漿和蜂花粉購銷渠道不暢。自1984年開始,省外客商來黔設點收購。因此,絕大部分蜂王漿、蜂花粉銷往江蘇、浙江、四川等省加工或出口。

(2)蜂產品加工業

貴州蜂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80年代后期,全省有5個廠家加工蜂產品。蜂產品加工量少,年需蜂蜜約500噸,蜂王漿僅100-150kg,蜂花粉700kg,年加工產值近60萬元。

四、養蜂科研與教育

(一)科研與學術交流

60年代,貴州農業院校、農牧部門開展過一些養蜂科研工作。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養蜂科研相應得到加強,省農業科學院、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先后充實了養蜂科研人員。1983年后,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設置了禽蜂研究室。全省科技人員就中蜂活框飼養推廣、遺傳育種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14項科技成果獲得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獎勵。其中正安縣“中蜂新法飼養推廣”獲1973年全國農業科技成果獎;“蜜蜂性腺的研究及其在育種中的作用”獲1988年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貴州中蜂資源調查及共開發利用研究”獲1987年省級科技成果三等獎。

50年代以來,貴州養蜂工作者在省內外雜志及報刊上發表論文、實驗報告近70篇。其中被全國性學術組織評為優秀論文的有9篇。莊德安的“蜜蜂始原再探”被第31屆國際養蜂會錄選;另一篇“西方蜜蜂雄蜂與母蜂性腺的相關性”入選為第16屆世界遺傳學會會議論文。

由貴州學者編著、正式出版的養蜂書籍有;《蜜蜂的飼養管理》、《簡明養蜂技術問答》、《養蜂新技術》。

(二)養蜂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5年在貴陽農業學校舉辦首屆養蜂培訓班以來,到80年代末期,省地縣農業主管部門以及土產、外貿先后舉辦各類養蜂培訓班共計47期,培訓人員達2568人次,并先后有35人參加過農業部、中國養蜂學會舉辦的各類師資、質檢、蜂產品加工、蜂保、蜂療培訓班。

1956年春,省農業學校首開養蜂課,由劉繼宗執教,1958年省牧校亦設養蜂課;1961-1963年,省農學院牧醫系設養蜂選修課,1981-1988年,該院果蔬專業亦將養蜂列為選修課。1980年,黔南民族農校開設養蜂課。

五、管理體制

(一)養蜂管理機構

貴州省養蜂主管部門為省農業廳畜牧局及各級農牧部門。1987-1991年,興仁、德江、思南三縣先后成立了養蜂管理站,在參與流通、供應蜂具蜂藥、安排場地、實施技術指導、提供系列化服務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社會團體

貴州省養蜂學會于1980年成立,首屆理事長劉繼宗,會員58人。80年代末,會員發展為120名。1985 -1990年,又相繼建立了黔東南州及道真、興義、興仁、德江、沿河、錦屏、務川、思南、金沙等 9 縣養蜂協會。各級養蜂學會積極配合主管部門,在指導生產、加上、推廣科研成果、開展學術交流、加強人員培訓、提供技術咨詢和商品信息等方面做廣大量工作,對80年代貴州養蜂業的恢復和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5

上一篇:湖北蜂業

下一篇:江西蜂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成人av | 暴力强行进如hdxxx | 国产1区2| 黄视频免费观看 | 色婷婷久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av |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 | 日韩精品一二三 | 亚洲va在线 |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 一区二区免费看 | av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 sesee99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桃视频 | 久久最新视频 | 黄色特级毛片 | 久久福利国产 | 少妇的肉体的满足毛片 | 欧美a区| av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 成人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李宗瑞国产福利视频一区 | wwwxxx视频| 黄色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特级黄色 |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 | 免费国产自久久久久三四区久久 | 免费久久久久久 |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www.99热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av不卡毛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加勒比 |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238 | 亚洲国产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东京 | 久久精品1区2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