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蜂業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 全省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境內多山,群峰 聳峙,山嶺婉蜒,丘陵起伏;海岸曲折綿延,長達3051km,海域面積12.51萬平方公里。
福建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南北溫差較大,空氣濕潤。福建省熱量、水分均比同緯度地區優越。由于山帶的支脈縱橫切割,形成各種中小地形,氣候千姿百態。
一、蜂業發展歷史
福建的養蜂歷史悠久,據福建《漳州府志》載,唐代漳州刺史陳之光部將丁儒著:《歸閑二十韻》中有:“天開一歲暖,花開一時春,雜樹三冬綠,嘉禾兩度新,錦苑來舟荔,清波出素鱗,芭蕉全剖胸,龍眼至生律,蜜取花間液,柑藏樹上珍”的描述,可見福建在唐朝(618~907年)就已養蜂,并從明代始,福建漳州的蜜蠟就成為貢品。
1913年,中國近代養蜂業先驅福建閩侯人氏張品南,首先從日本引進意大利蜜蜂、活框蜂箱等新式蜂具和新法養蜂技術,推動了福建省及全國近代養蜂業的發展。1915年,以張品南為場長的閩侯縣養蜂試驗場建立。爾后,泉州、漳州、莆田等地,相繼開始用活框蜂箱飼養意大利蜜蜂。至30年代,福州已有徐紹華、吳錫安、劉仰文等辦的意蜂場。進入30年代,前福建協和大學美籍教授凱洛格提倡改良中蜂飼養。霞浦、福州、漳州等地陸續有人試驗用活框蜂箱飼養中蜂,并獲得成功。但因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巨大損失,福建的養蜂業一直十分蕭條。抗戰勝利后,略有轉機。1947年,福州成立養蜂促進會籌備會。推選劉仰文為會長。但由于當局不重視發展養蜂生產,直至1949年,全省飼養蜜蜂不到3萬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福建的養蜂生產發展較快。1950~1956年,是福建的養蜂生產恢復時期,全省年飼養蜜蜂一直維持在3萬群左右。1957年,全省養蜂生產有了明顯的發展,蜜蜂達7.4萬多群,比1956年增加一倍多。1958~1961年是福建養蜂生產困難時期。1958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農業部、農墾部關于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的報告》,《報告》指出,在不影響社內勞動出勤的條件下,合作社應允許社員養蜂。但當時,這些方針、政策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1959年~1961年,全省意蜂相繼爆發蜂螨危害,蜂群損失50%以上,加上國民經濟又處于困難時期,所以,全省養蜂生產處于低潮。1962年,農村經濟復蘇,養蜂者又籌資重操舊業,加上有了防治蜂螨的方法,螨害得到有效控制,全省養蜂生產又得以恢復和發展。1966年底,蜂群總數達9.3萬群。1967年以后一段時期,由于社會動亂不安,交通不暢,飼料糖缺乏,全省的養蜂生產再度回落。1973年,閩南中蜂產區爆發囊狀幼蟲病,南靖縣等重病區的中蜂損失80%以上。病害蔓延,嚴重影響了全省的養蜂生產。1967年,福建省農業局、供銷社聯合在南靖縣召開全省養蜂生產會議,提出“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大力發展國營蜂場和集體養蜂事業。對社員家庭養蜂應按《農業六十條》規定執行。在不影響集體生產的前提廠允許社員家庭養少量蜂群”。1977年,福建省農業局、供銷社發出《關于大力發展養蜂生產的聯合通知》,全省的養蜂生產重新回升。
1978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全而展開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廣大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府鼓勵、扶持發展集體和家庭的副業生產。同年 9月,省農業局、供銷社聯合發山《關于抓緊秋繁,奪取冬蜜豐收的通知》,提出“各地應加強對蜂場的領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實行定額管理,建立崗位責任制和適當的獎勵制度,充分調動養蜂人員的積極性,努力辦好集體蜂場。……凡是蜜源條件較好的社隊,都應積極發展集體養蜂。也應允許和鼓勵社員家庭養蜂”。1981年全省飼養蜜蜂達到24萬群,總產蜂蜜近4800噸,蜂王漿達到27.7噸,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1982年,福建省開始牛產蜂花粉,1984年全省蜂花粉產量超過10噸。1983年起,國家取消了對蜂蜜的計劃收購。福建除了省供銷系統繼續購銷蜂產品外,還出現了一些蜂產品的聯營、自營和產供銷一體等 經營單位,對實行多渠道、少環節流通,協調產銷關系,搞活養蜂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1987年以來,傘省養蜂生產比較穩定,每年的蜂群數量在20萬群左右,蜂蜜產量在7000噸左右。全省養蜂行業具有四個顯著的特點:第一,規模擴大。養蜂專業戶為了適應商品化生產的需要,飼養規模普遍擴大,意蜂以戶養60~80群的居多, 中蜂戶養80~100群的不斷增加;第二,養蜂技術不斷提高。養蜂員懂得了依靠科學技術來提高蜂群的生產能力;第三,單產明顯提高。莆田市平均每群蜂產蜜量達40kg,比1978年提高33.3%,平均群產蜂王漿o.8k8,增加29%;第四,各級養蜂協(學)會發揮作用愈來愈大,努力為養蜂生產排憂解難,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全省蜂群數量、產蜜量最多的地區是莆田市,有蜜蜂75695群(以意蜂為主), 產蜜量1300余噸。飼養意蜂、中蜂最多的縣,分別是莆田縣、南靖縣。
二、養蜂資源
(一)飼養的主要蜂種
福建省現在飼養的蜜蜂品種有中蜂、意大利蜂和卡尼鄂拉蜂。
1.中蜂
福建中蜂與全國各地的中蜂同屬中華蜜蜂亞種,但在形態上有些差異。福建中蜂的工蜂,其體色有黃、黑兩種,以黃色為主。工蜂吻總長平均5.08mm,右前翅長平均4.20mm。福建山區的中蜂,工蜂吻的總長比平原的短,如南靖山區的為5.02土0.08mm,而福州的為5.10土0.08mm,二者有顯著差異。福建中蜂的蜂王,體色也有兩種:一種是腹部黑色帶明顯,黃色區暗灰,全身旱黑色;月一種是黃色區明亮,黑色帶狹窄,全身呈磚紅色。福建中蜂的個體明顯小,表現的優點是:適應性強。無論是山區、平原都能飼養;個體耐寒,冬季和早春, 氣溫6.5℃就能出巢采集;嗅覺靈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抗胡蜂及蜂螨能力強。缺點是:蜂王產卵力弱,群勢小,一般只能維持1.5~2.25kg (4~6框足蜂)的群勢。1913年前,全省各地飼養的蜜蜂都是中蜂。由于它具有上述優點,所以在引進西方蜂種之后,中蜂飼養量一直占全省總飼養量的2/3以上。除家養中蜂外,至今廣大山區仍然蘊藏著大量的野生中蜂。
2.意大利蜜蜂
1913年,由張品南從日本引入閩,20年代初由淵澄引入泉州;1929年由鄭通和引入漳州。1974年,農林部、對外經濟貿易部從國外引進一批意大利純種蜂王,分配給福建農學院蜂場4只、龍海縣蜂場5只,將繁育的100余只純種蜂王提供給全省意蜂場試養,現已成為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 平原地區的當家蜂種。
3.卡尼鄂拉蜜蜂
1948年,福州協和農業職業學校從美國引進 1只純種卡尼鄂拉蜂蜂王。1974年農業部和對外經濟貿易部從南斯拉夫、奧地利等國引進卡蜂純種蜂王,分配給福建農學院蜂場4只,龍海縣蜂場5只,培育出近百只純種卡蜂王擴大試養。卡蜂具有較高的育種價值,1950年、1975年福建農學院都曾進行卡意雜交試驗,以意蜂作母本,卡蜂作父本,配制出的意卡雜種,產卵力和群勢發展與意蜂不相上下,且采集力強。
(二)蜜源植物
福建地處亞熱帶,四季常青,雨量充沛,人工種植及野生蜜源植物繁多。福建的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對于開發多年生作物的園地種植業十分有利。至1958年,全省已建立果園、茶園、桑園等27.4萬公頃。80年代開辟園地、發展園地種植業,已成為開發型、外向型農業,為發展養蜂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全省主要蜜源植物10余種,輔助蜜粉源植物在500種以上。
1.油菜 全省普遍種植。1991年有2.36萬公頃,種植面積較大的是閩西北、閩東和閩中地區。花期12月至次年5月,閩南和閩中早油菜于12月開花,閩西北一般2月開花。
2.紫云英 1991年全省有12.5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是建陽地區的建陽、浦城、建歐、順昌等縣;三明市和寧德地區也有種植。花期在3至4月,紫云英泌蜜豐富。
3.柑桔 全省普遍栽培,有13.79萬公頃。 閩北地區發展較快,栽培面積較大的有南靖、長泰、平和、華安、龍海、永春、德化、閩侯、長樂、建陽、三明等地。柑桔品種多,花期不一。福州的雪柑3~4月開花,福桔和龍海蘆柑4月開花,二明的溫州蜜柑在3至4月開花。
4.荔枝 全省現有栽培面積1.8萬公頃以上,分布于閩南和沿海30多個縣市,其中漳浦、龍海、詔安等整個漳州市占全省荔枝總面積的80%左右,其次是莆田、仙游、南安、永春、泉州、福州等地。福建 的荔枝品種很多,有四五十種。早荔枝在2~3月開花;中荔 枝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晚荔枝在4月上旬至下旬開花,福州可延長至5月中旬。
5.龍眼 全省栽培面積2.9萬公頃,居全國首位。大多栽培于沿海各縣丘陵地,其中以晉江、南安、同安、泉州、仙游、莆田等縣面積較大,約占全省龍眼總面積90%左右。花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6.烏柏 遍布全省各地,以福鼎、福安、寧德、羅源等縣市較多,其次是連城、清流、泰寧、南平、浦城、建陽等縣市。花期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此外,還有山烏柏,全省各地山區都有大量分布,尤其是古田、龍溪、南平、順昌、永泰、閩侯等縣市數量多目集中。花期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
7.大葉桉 全省各地公路、鐵路兩旁及庭院四周普遍種植,其中以南安、晉江、漳州、莆田、三明、廈門等地為多。花期在9~10月間。
8. 甘薯 全省各地普遍大面積栽培,甘薯品種很多,其中以萊紅、接紅等品種開花、泌蜜多。花期在10~11月之間。主要分布在惠安、晉江、南安、莆田、泉州、漳州等地。
9. 鵝掌柴(八葉五加) 分布很廣,從福鼎、霞浦、福州到永春、永安等東南沿海各縣林地都有。其中以平和、南靖、龍海、云霄、漳浦為多。花期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
10.枇杷 全省各地普遍栽培,現有面積為1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莆田、云霄、福清、福州、連江等地。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
11.柃(野桂花) 全省各地山區都有分布,尤以福州、三明、永安等地為多。花期自10月下旬至次年3月。
此外,閩西北廣大山區的多種栲樹、柿樹、橄欖、木荷、黃瑞木、板栗、崗松、田菁等都是對蜂群繁殖有利的地方性重要蜜源植物。
三、蜂產品的生產與加工
福建現已經形成商品的蜂產品有蜂蜜、蜂壬漿、蜂花粉和蜂蠟。隨著蜂產品種類的增加,養蜂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提高。
(一)蜂蜜的生產 1913年以前,福建使用舊式箱桶飼養中蜂,生產蜂蜜均采用毀脾取蜜法。1913年以后,引進科學養蜂技術,開始使用分蜜機分離蜂蜜。閩西、閩北等廣大山區,至今還有80%的養蜂者沿用傳統方法養蜂。
(二)蜂王漿生產 福建從1957年開始利用意蜂生產蜂王漿。1958年,福州劉仰文先生研究成功有王群生產蜂王漿技術,實現產漿、繁殖兩不誤。1967年劉仰文先生提出以復式移蟲為主要手段的中蜂王漿高產技術。1982年,福建農學院養蜂系首先引進塑料臺基,進行蜂王漿生產。 1990年,莆田市7.5萬群意蜂,平均每群年產蜂于漿0.8kg,比60年代初提高2~3倍。
(三)蜂花粉的生產 1982年,福州、莆田等地少數養蜂場開始生產蜂花粉。1984年,全省生產蜂花粉達10.5噸。1990年,莆田市平均每群意蜂生產蜂花粉1kg左右。
(四)蜂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福建幾乎沒有蜂產品加工業。蜂蜜,一般都是直接食用。
1961年,福州制藥廠試制蜂王漿注射劑、蜂王漿片劑。第二年,漳州制藥廠開始生產蜂王漿膠囊,主要在省內銷售,部分出口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等。
1966年,廈門土畜產進出口分公司,建成加工能力為每小時1噸的蜂蜜加工廠。該廠于1987年進行設備改造,加工能力比原來提高4倍,達每小時 5噸。1987年,福建莆田涵江蜂產品開發中心建成年產360噸的蜂產品加工廠,生產蜂產品系列飲料,如蜂蜜露、花粉露、王漿晶、花粉晶、蜂乳蜜等。還對“健康”牌蜂膠藥皂、蜂蜜啤酒、蜂蜜汽水、保健飲料、營養食品、化妝品、飼料添加劑等進行了研制和生產。
四、科技與教育
福建從1915年開始成立第一個“養蜂試驗場”,30年代開始飼養意蜂,同時,中蜂進行活框飼養。1935年,云霄縣吳日章先生研制了銅制“移蟲囊”和鉛絲制“移卵串”(均為移蟲針)。福建的張品南先生翻譯、編譯了《實驗養蜂問答》、《實用養蜂大意》、《養蜂采蜜管理法》等多種書籍;還于l 920年創辦廠小國第一個養蜂專刊-《中華養蜂雜志》。
1957年,福建農學院、福州十七中學以及一些養蜂者,開展了蜂群飼養技術、蜜蜂授粉等方面的試驗研究。1960年,福建農學院創辦了養蜂專業,1963年成立了養蜂研究室。從此,福建有了養蜂科學研究專業隊伍和專門機構。至1990年,全省專業研究人員達50余人, 其中高級研究人員5人。福建農學院蜂學系,在蜜蜂生物學方面,開展了蜜蜂交配生物學、精于生物學、電生物學等研究;在蜂群飼養管理技術方面,開展了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優質、高產技術,強群飼養技術等研究;在蜜蜂遺傳育種方面,開展了蜜蜂數量性狀遺傳、蜂王人工授精技術、精 液漂洗提取技術及精 子貯存技術等研究;在蜜蜂保護方面,開展了中蜂囊狀幼蟲病、歐洲幼蟲腐臭病、馬氏管變形蟲病等幾種主要病害的病理與防治方法,胡蜂及巢蟲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方法研究;在養蜂機具方面,開展了電取蜂毒器、電熱巢礎埋線器等研究;在蜜蜂產品方面,開展了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毒等多種產品的成分分析、質量檢驗技術,蜂產品在食品、醫藥、化妝品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加工工藝等研究;在蜜蜂授粉方面,開展了利用蜜蜂為荔枝、籽蓮等授粉效果及方法的研究。
福建編寫出版了大量有關蜜蜂專著和科普圖書。例如福建農學院龔一飛編著的《怎樣養蜂》和主編的《養蜂學》;福州劉仰文編著的《蜂王漿》;漳州農校李炳坤編著的《中蜂飼養技術問答》、《實用養蜂手冊》等。
福建省相繼建立各級養蜂協(學)會。1983年,福建省養蜂協會成立。由龔一飛教授任理事長,會員165人,每年辦不定期會刊《福建蜂業》漳州市養蜂協會辦有《龍溪養蜂動態》, 并出版專輯《閩南養蜂》;福州市養蜂協會辦有不定期會刊《福州養蜂》;南靖縣養蜂學會編印《養蜂資料匯編》。通過這些刊物以及召開年會等開展學術及養蜂經驗交流。
五、友好往來與學術交流
福建蜂業界從70年代末外始對外學術交流活動,1979年,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派遣兩名教師赴羅馬尼亞進修。1982年,福建農學院養蜂系龔一飛教授出席了加拿大阿爾伯達省養蜂工作者年會,就蜂螨防治等問題與該國養蜂界進行了交流。并且考察了該國的養蜂業。1984年,福建蜂業界有關人士與來華訪問的英國農漁部養蜂專家科克博士、螨類專家格雷菲斯博士進行了學術交流。1985年,福建農學院養蜂系兩名教師參加國際養蜂工作者協會聯合會在意大利舉辦的養蜂科學技術訓練班,并考察了意大利的養蜂業。福建農學院蜂學系共有8篇論文在31屆、22屆國際養蜂會議中選。
80年代末,閩臺蜂業開始友好交往。1989年,臺灣省養蜂協會理事李福涼先生一行訪問了福州,到福建農學院蜂學系了解大陸養蜂生產、科研教臺情況。1990年,臺灣省養蜂協會總干事呂國桂先生和臺灣大學養蜂學博士朱亮光率領該協會考察團一行36人到福州參觀考察和學術交流。
1991年,臺灣省養蜂協會在理事長臺灣省十佳青年劉福明先生率領下,有28位養蜂專家、學者來福建訪問,并進行考察、學術交流。在閩期間,得到福建省養蜂協會副理事長鄭錫恩先生的熱情接待,并陪同前往福建農學院、莆田涵江蜂業開發中心、湄洲島等地考察,與臺灣省養蜂界人士建立了密切關系,促進了閩臺友好來往。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