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促進慈溪市養蜂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考
養蜂業是慈溪市的傳統特色產業。近20年,我市的養蜂生產在國內數一數二,它不僅為我市農民勤勞致富開辟了一條途徑,而且對提高人們健康水平和出口創匯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日益增強,食品安全成為倍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和各國食品供求與消費的主調。WTO的加入,為我國蜂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蜂業利益,通過提高技術標準和強化產品檢疫等手段,制造隱形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如何適應國際與國內市場的需要,提高我市養蜂標準化水平,生產綠色安全蜂產品,促進我市養蜂業持續穩定發展,成為我市蜂業當前面臨 的一大新課題。為此,我們在分析我市蜂業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粗淺的對策措施供 領導參考。
1 蜂業現狀
1.1 養蜂生產
我市養蜂生產的形勢總的看是好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養蜂業發展迅猛,1988年全市蜂群飼養量達20.98萬群,創歷史最高。此后,由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蜂產品價格的波動,蜂群數開始回落,1996年跌至最低谷11.40萬群,在國內保持15年的領先地位也降居第二位。近幾年蜂群數有所回升,但基本保持在12~15萬群之間。因受國際市場“綠色壁壘”的影響、2002年是我市養蜂生產的蕭條年,初步估計,全市12.3萬群蜜蜂,群均產值為4如元,全市養蜂總產值6027萬元,蜂農人均純收入1.36萬元,比去年平均減收13.4%。但與其他傳統種養業相比,養蜂仍具顯著的比較效益,發展養蜂尚有潛力。
1.2 蜂產品加工
目前我市有蜂產品專業加工企業2家,即慈溪市天保蜂業有限公司(生產句章牌系列產品)和慈溪市怡康蜂業有限公司(生產蜂博土牌系列產品)。加工產品以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其中蜂蜜系列桶裝原料濃縮蜜和各種小包裝蜂蜜13種,蜂王漿有原料鮮王漿、原料凍干粉和凍干粉膠囊等三種產品,另外還有少量蜂花粉和蜂膠產品。我市的蜂產品加工企業多年來一直堅持走內外銷相結合的路子,具有較強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據初步統計,2002年前三季度全市蜂產品加工銷售產值達1200萬元,實現利潤肋多萬元,產量和產值均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幅度在5%~8%之間。
1.3 蜂產品購銷
隨著我市蜂業的發展,全市形成一支由蜂農演變而來的蜂產品原料購銷隊伍,他們隨蜂場轉地放養而流動經營。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全市有如’多人專門從事蜂產品流通,共收購蜂蜜2500多噸,蜂王漿310噸和蜂花粉150噸,實現銷售總額5000多萬元。
2 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質量不穩定、缺乏競爭力
蜂產品的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養蜂業發展和蜂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人世后各國蜂產品的競爭已不單是價格競爭,而是轉變為以品質為中心的非價格競爭。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是影響我市以至我國蜂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蜂農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的飼養管理技術,用藥不當;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破舊蜜桶污染可能造成的部分重金屬含量超標。我市的蜂產品加工企業無論規模上還是資金和技術上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具體表現在產品科技含量低,如20余種蜜蜂系列產品中,有16種僅僅是以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包裝粗糙,科技附加值低,沒有特色,更缺乏具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
2.2 蜂農整體素質偏低
養蜂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從業人員的素質,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人員的組成結構和素質的高低。目前我市蜂農的文化素質低,年齡結構老化,養蜂后繼乏人,具體表現在:我市現有1600余名蜂農中,有近80%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時,蜂農年齡在45歲以上的占歷%,35歲以下不足10%,新學養蜂的青年幾乎沒有。養蜂行業 的技術性強、流動性和風險大、不穩定因素多是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大部分蜂農對新技術、新標準的認知、接受能力較弱,對生產綠色無公害蜂產品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憂患意識。
2.3 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低
發達國家養蜂生產以集約化為特點,產品質量高,市場競爭力強。而我市養蜂生產屬小規模分散經營,蜂場間技術管理水平極不平衡,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一,對國外市場蜂產品質量要求與價格變化信息反應遲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約著我市蜂產品生產水平及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2.4產業鏈有待延長
我市養蜂多年來一直以生產蜂蜜和蜂王漿兩類大宗產品為主,蜂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產業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另外,蜜蜂授粉業的潛力需進一步挖掘,在養蜂發達國家,蜂場主的收入有近1/3來自出售和出租蜂群,為農作物授粉。農作物利用蜜蜂授粉,能有效避免果蔬因使用化學授粉劑而引起的品質污染,為生產綠色無公害果蔬產品提供可能。近年來我國農民對蜜蜂的授粉作用也開始逐漸認識,尤其為大棚草莓授粉已使農民嘗到甜頭。我市蜂群除了被應用到本市大量的大棚草莓生產中,也開始進入嘉興、上海青浦等大棚集中地區。
3 對策措施
3.1加大標準推廣力度,生產綠色安全產品
制訂標準只是一個手段,關鍵環節是標準技術的推廣實施,目的在于將技術標準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健全蜂產品標準化的實施推廣體系,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蜂產品標準化列為工作的主要內容。積極開展(蜜蜂病蟲害防治技術規范)DB330282/TO22.3-2002和《無公害蜂產品生產規范》DB330282/TO22.4-2002的普及推廣,聘請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在冬閑季節,利用“三北田野”等欄目,進行多種形式的辦班、講課、傳授標準化的生產和防病技術,規范蜂農的操作規程,全面提高我市養蜂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生產符合出口標準的綠色安全蜂產品。
3.2 提高蜂農素質,扶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通過多種途徑對養蜂人員進行再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在資金與技術上扶持素質高的年輕養蜂戶擴大規模,發展標準化生產。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是提高我市養蜂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養蜂生產實現規模化,能增加積累,擴大再生產;養蜂生產實現標難化,能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推動我市養蜂業朝良種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方向發展,逐步與國際接軌。
3.3 重視培育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建設
龍頭企業擔負著“內聯干家萬戶,外聯市場”的重要角色,既是生產加工中心,又是發展產業化的核心。根據我市蜂業實際,一方面應對現有蜂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聯合重組,使之成為真正的龍頭;另一方面擴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外來資本進入蜂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為我市蜂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基地是產業化的基礎,是龍頭企業的依托。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鼓勵、扶持龍頭企業和蜂農聯合創辦綠色蜂產品生產示范基地。2003年,計劃重點做好慈溪市天保蜂業有限公司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和虞紀浩蜂場綠色巢蜜生產基地建設。通過建立養蜂示范基地來帶動全市養蜂戶改變傳統養蜂方式,走科技養蜂之路,從而推動我市蜂業產業化進程。
3.4 增強品牌意識,打造知名品牌
我市蜂產品發展必須從國際國內大市場的需求出“發,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盡快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蜂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我市蜂產品經營企業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公司+農戶”等形式,實現產銷利益共享,為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擴大現有品牌的知名度,爭取盡快培育出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質產品,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促進我市蜂產品的出口創匯,從而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蜂業經濟效益。
3.5 依靠科技創新,延長養蜂產業鏈
有關部門應加大科技投人力度,有規模的開發生產具較強市場前景的蜂產品,如蜂膠、蜂毒、雄蜂蛹等產品,優化我市的蜂產品結構。同時,針對國內大棚作物和經濟果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對蜜蜂授粉需求月益增加的實際,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的授粉技術,發揮我市蜂群多的優勢,為開展蜜蜂授粉服務,既有利于養蜂的增收,也有利于經濟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養蜂科技 2003(1)
羅建能 范益飛 陸學校
浙江省慈溪市養蜂管理站
1144下一篇:關于推進蜜蜂授粉產業化發展的探討